诗意甘肃 | 穿越千年,邂逅古诗词中的临夏-新华网

诗意甘肃 | 穿越千年,邂逅古诗词中的临夏

2024-07-05 11:31:12
来源:甘肃文旅

  东临洮河、西靠青藏高原、北越黄河、南连太子山,这里不仅是一部恢弘壮美的“高原史书”,更是享有“中国彩陶之乡”“中国牡丹之乡”“中国花儿之乡”“古动物的伊甸园”“西部旱码头”“河湟雄镇”“高原水乡”等多重美誉的承载地。

  这就是临夏。

  临夏,位于甘肃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的过渡地带,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黄河由此变黄。特殊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临夏地形地貌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高峡平湖、炳灵丹霞、雪山草甸、马家窑文化、炳灵寺石窟、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临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地貌和多彩的人文风情。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在临夏驻足,挥洒墨迹,留下千古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中的临夏,来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图片来源:临夏文旅

过河州

杨一清(明)

四面峰峦锁翠帷,万家花柳又春栽。

缆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

汉将屯田闲虎账,羌儿交市献龙谋。

图片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临夏古称河州,这首诗是杨一清任甘肃总兵经过河州时所作,诗中描写了风光秀美、壮丽繁华的临夏城。早在唐蕃时期,河州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码头。中国茶马贸易最繁荣的时期是在明代,明洪武四年(1371 年)设立河州卫,后将洮州茶马司并入河州茶马司。杨一清正是看到了古河州茶马互市的繁荣,心中感慨而写下了这首名作。

  临夏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临夏的彩陶文化。临夏彩陶文化从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历经齐家文化,直至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时间跨度长达3000多年,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文化发展史,并且是中国彩陶文化唯一没有中断的地区,被称为“中国彩陶之乡”。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美的彩陶而闻名。马家窑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马家窑文化早期以半山类型为代表,中期以马家窑类型为代表,晚期以齐家文化为代表。

  彩陶以红陶为主,装饰手法多样,包括黑彩、红彩和白衣彩等,图案丰富,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追求。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不仅在工艺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是中国乃至世界陶器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图片来源:临夏文旅

冰灵寺

解缙(明)

冰灵寺上山如削,夜树龙盘点翠微。

况有冰桥最奇绝,银虹一道似天梯。

图片来源:临夏文旅

  炳灵寺石窟位于临夏州永靖县刘家峡水库的西南方,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文化遗产。石窟开凿于黄河右岸的峭壁上,面临黄河,背靠积石山,地理位置险要,风景秀丽。炳灵寺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大约在公元384年至534年之间,随后在隋、唐、宋、元等朝代都有所增建和修饰。

  炳灵寺石窟共有窟龛216个,分布在长约200米、高约60米的崖壁上。石窟内的雕塑多为佛像,其中最著名的是第169窟的“炳灵寺大佛”,这是一尊高达27米的坐佛,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一大杰作。此外,石窟内还有大量的壁画,内容丰富,包括佛教故事、天宫乐舞、飞天、供养人像等。炳灵寺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临夏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西部和南部是秦岭之余脉,主要山脉有太子山、莲花山等,中部和北部是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等河流的河谷地带。

雪山

王竑(明代河州进士,曾任兵部尚书)

寒雪经年积翠微,群峰高并白云齐。

光连西北昆仑远,势接东南泰华低。

古寺几间苍藓合,老松无数野猿啼。

深岩落日闻钟响,知有幽人夜指迷。

图片来源:临夏文旅

  太子山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交界处,因雪线以上岩石裸露,状似骨架,因此古人亦将之称为“露骨山”或“白石山”,又因四时积雪覆盖,也称“雪山”。太子山主要由母太子、公太子峰组成,主峰母太子峰高4368米,是临夏的最高峰,也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莲花山

杨沂恕(明代庶吉士)

天削莲峰第一台,芙蓉四面望中开。

松围石磴盘石上,袖拂天花带雨来。

图片来源:临夏文旅

  莲花山位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主峰海拔3578米,因其主峰呈淡红色,层层秀峰状如莲瓣,故而得名莲花山。顾颉刚先生曾称其“气吞陇渭,势压河湟,是此间之华岳也”。

题积石

李玑(明)

地险天成第一关,嶷然积石出群山。

登临慨想神入泽,不尽东流日夜潺。

图片来源:临夏文旅

  积石雄关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关门社,关内为积石山县,关外为青海省循化县。南倚巍峨高耸的积石山峭壁,北临浊浪滔滔的黄河深渊,峭壁如削,直插云霄。

  积石关历来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要隘。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始于积石,至龙门,入沧海。”积石山县是黄河上游的主要流经地,黄河流经此县40多公里,境内临津古渡(也称黄河上渡、积石渡)曾是丝绸之路南道(青海道)之要津,是唐蕃古道上最重要的古渡口。唐曾设积石军,金、元设积石州,明设积石关,为古河州二十四关之首,被列为河州八景之一。

登松岩晚望

祁魁元(河州人,清末庠生)

松鸣佳景出尘埃,一度登临一快哉。

石磴疑从云际上,天桥浑向画中排。

林藏虎豹深山古,路接羌戎绝径开。

我亦龙华游胜会,牡丹听罢独徘徊。

图片来源: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松鸣岩景区位于和政县城南23公里处的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由笔架山、天桥、万年松、一线天、仰天池等组成,被誉为河州八景之一。每逢农历4月26至28(俗称四月八),当地群众和外地游人便前来游览山水,漫唱“河湟花儿”,举行一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盛会。

  清代河州诗人祁魁元曾写道:“红花岭上夕阳残,惆怅归到都岗滩。老僧新开浴佛会,八千游女唱牡丹。”这就是当年松鸣岩花儿会的情景。

图片来源:甘肃省文化旅游厅

  临夏“花儿”是流传于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种山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花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临夏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因此“花儿”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汉、回、藏、土、保安等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和文化特色。

  “花儿”的演唱通常在山野田间或节日庆典中进行,高亢激昂、旋律优美、歌词丰富。其中,“牡丹”是“花儿”中的一种常见曲调,也是“花儿会”上演唱的众多曲目之一。

  牡丹是“花儿”中的一种曲调。同时,临夏也被誉为“牡丹之乡”。临夏地区自然条件适宜牡丹生长,牡丹花在临夏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良好的生长状况。

图片来源:临夏文旅

  无论是杨一清笔下的河州繁华,还是解缙眼中的冰灵寺奇观;无论是王竑的雪山豪情,还是杨沂恕的莲花山秀美;无论是祁魁元的松鸣岩风情,还是临夏“花儿”的优美旋律,都是临夏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穿越千年,走进古诗词中的临夏,这里的每一首诗,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临夏独特的地理地貌和多彩的人文风情。(资料来源于网络 整理:程怡文)

【纠错】 责任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