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位于玉门市赤金镇的东湖村、铁人村、西湖村等8个行政村,资源禀赋相似,自然环境差不多,但如果给各村发展情况打分,却分出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这些年,脱贫攻坚打了胜仗,但乡村振兴怎么搞,一些村子还没有明晰的发展思路。“发展好的快步走,发展差的却一直追不上。”赤金镇党委书记班超说,“要想谋出路,还得建强党组织。”
赤金镇探索示范集群党建工作,试点推行党建联盟——将8个村的土地资源和闲置资金进行整合,以强村带弱村、跨村联建、抱团发展的方式,建设了以农机服务、蔬菜加工、农资生产为主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
2024年初,8个村联合起来,由东湖村牵头,其余各村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地出地,8个村共同出资215万元,成立耕拓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完全由村集体出资成立的公司,收益将全部归村集体。
今年春播期间该公司作业50余天,就实现收入52万元,平均单日收入达到万元以上。预计到年底,将实现收入200万元以上,年底将给各村分红32万元。农户享受农机社会化补贴后,种植玉米、小麦所负担的机耕费用降低30%,加之高标准农田实施后,产量和收入的提高,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村集体和群众增产增收。
“有句老话说得好,手里没有一把米,唤鸡唤鸭都不会来,我们坚信,只有村集体富了,老百姓衣食住行、老有所养的问题才能更加有保障,村班子、村干部才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赤金镇组织委员乔健说。
赤金镇是出了名的“中国韭菜之乡”,赤金韭菜是玉门市的“明星产品”,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项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空茬棚增多、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户老龄化问题凸显、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户为了追求一时利益,韭菜加沙带泥现象时有发生,同时,降农残效果不佳,这一系列问题让赤金镇意识到,仅仅靠监管和宣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经过充分调研,赤金镇因村制宜,抱团发展,逐一逐项解决问题,鼓励营田村种植新风村的空茬棚20座,带动长山岭恢复空茬棚50座,铁人村恢复空茬棚45座,营田村成为全市飞地种棚的第一村。
“赤金的发展离不开铁人精神和韭菜,我们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也有能吃苦、爱农业、懂农业的村班子,要因村而异,让乡村人才在农业的队伍里发光发热。”班超说。
为了解决农户铲菜难的问题,赤金镇吸纳全镇高标准农田实施完后的富余劳动力,以及周边乡镇富余劳动力组建村集体劳务队。与兰州蔬菜供应链企业签订订单,规范村级合作社的种植标准,用市场价格优势引导农户去泥沙降农残,重塑赤金韭菜品牌形象。
优势互补,攥指成拳,协同发展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未来农村的模样。”暑假,回乡探亲的王淑娟被亲人领进赤金镇幸福里小区,一排排两层复式小楼美观气派,房前屋后绿树成荫,休闲亭、运动器材点缀其间,不少楼门前停着私家车,王淑娟的内心不由得发出赞叹,这样崭新的乡村真是太好了。
2024年,赤金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399户1120人,占全市任务的26.15%。
为了做好搬迁工作,镇村组干部详细了解搬迁群众意愿,带他们到已经入住5年的铁人新村参观、消除群众疑虑。为他们算好安全账、民生账、经济账、长远账。3月,8个村开始同步推进搬迁工作。
5月,赤金镇集中居住区9栋112套住房完工交房,完成房屋认购91套,正在装修68套。小区硬化、绿化、亮化、暖气、上下水均已完成,小区将整体移交铁人路社区物业公司管理,倾力打造文化、生态、安居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目前,全镇已拆除旧房363户,拆除率达90.98%;搬迁入住344户,入住率达86%;兑现补助资金550万元。(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