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西蓝花种植基地里,前来务工的村民三五成群,采摘、装筐、运输,一派繁忙景象。
陈户镇通过成立高原夏菜产业片区党委,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蔬菜种植,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共建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20万元。
这是山丹县推行“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的生动缩影。去年以来,山丹县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产业发展全过程,推动组织建在链上、人才聚在链上、服务融在链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链上、示范带动群众致富在链上。
建强“党建链” 凝聚发展合力
“以前各村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村内资源有限、产业不成规模、市场竞争力弱。”谈及以前的发展经历,陈户镇岸头村党支部书记徐盛林感慨地说。
为了打破乡村产业发展“各自为战”的局面,当地采取“职能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村”等联建模式,跨行业、跨地域组建职能部门牵引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属地党委整合型等产业链党委5个,推行需求、资源、工作“三张清单”工作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产学研深度融合。
“今年公司牵头链接5个村、4家企业(合作社)成立芦笋产业片区党委,根据发展目标征集‘需求清单’,成员单位结合职能优势开列‘资源清单’,通过精准匹配形成‘工作清单’,推动科技、金融等要素协同发力,让链上各类主体由‘简单相加’变为‘深度相融’。”山丹县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兰永强介绍道。
抓实“人才链” 激活发展动能
生产车间厂房里,产业工人熟练操控机械进行作业;实验室内,研发团队潜心研究;培训课堂上,青年人才在实训中提升技能水平……
人才聚,企业兴,产业旺。山丹县分领域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柔性引进产业人才72名,建成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建强产业专家服务团,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通过项目合作、顾问咨询,解决品种选育、技术研发等“卡脖子”难题30余项。
同时,整合链上成员单位优势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成丝路盛丰、天泽农牧等重点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链上企业出题、科研院所破题”,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
布局“产业链” 绘就发展新画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
山丹县坚持以产业链驱动致富链,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组织链上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协议,建成“零工驿站”8个,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求职登记等服务,引导4000余名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不仅要让农民群众富起来,更要让村级集体经济壮起来。山丹县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策”发展路径,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公司19家,辐射带动42个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采取土地租赁、合作种植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村均增收5万元以上。
从县城一路向南,来到位于李桥乡的高庙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游人如织。大家欣赏乡村美景,体验特色民宿,品尝美食“罐罐席”……
高庙村是游客前往山丹马场和焉支山的必经之地。“我们组建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党委,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然风光资源,通过建设农文旅项目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精品民宿、特色餐饮,让游客走进来、留下来,带动11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高庙村党总支书记史义民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侯洪建 通讯员 朱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