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定西市:坚持生态立市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青岛林”“福州林”“清风林”“苹果林”“核桃林”……在定西,一片片“有名有姓”的树林,茁壮生长。数据显示,今年定西市完成造林封育51.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574.23万株,通道绿化1682.14公里,草原治理38.7万亩,森林覆盖率预期达12.4%。
数据背后,是定西人民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的生动实践。
深入谋划推动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定西市坚持党政同责,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调研指导、督查督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实施。今年以来,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定西建设的实施意见》《定西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制度机制建设方面,制定了“六张清单”和“十大机制”,包括领导包抓、日常调度、督查督办、通报约谈、验收销号、技术咨询、考核问效、责任追究、执法监督、案件移送等,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机制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
在具体实施上,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整改措施和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执法检查、开展专项整治、推动问题整改等方式,不断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办行政处罚案件28件,罚款227.86万元,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11件,已办结7件,涉案金额421.09万元,有力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生态环境安全。
聚焦重点发力 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在科技赋能方面,全市已建成运行市级污染源监控平台、市区大气立体网格化监测监管平台、机动车尾气烟感监测监控平台等多个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实现了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测和监管。督促144家企业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并联网,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联网传输和共享使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多元投入方面,定西市积极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渠道,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赠、企业自筹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签订生态补偿协议,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与天水市政府、甘南州政府签订了《渭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九甸峡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与开展对口帮扶的福州市、青岛市累计投入资金18422.65万元,实施东西部协作生态林53867.47亩。
在市场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建立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与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发展权配额交易工作。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擦亮生态底色 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定西市通过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据统计,今年截至10月31日,定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5天,优良天数比例达93.4%,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49.9微克/立方米和27.7微克/立方米,均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定西市辖区内国控地表水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定西市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草原治理等工程,不断增加绿色植被覆盖面积和生物多样性。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还积极推进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等工作。据统计,定西市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控制在合理范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20年下降13.6%。
定西市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汪蛟 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