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是幸福小院的一餐热饭,是家门口的百姓舞台,是各式各样的老年活动,是医养结合随时为健康保驾护航……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不仅成为千万家庭关切的家事,也成为全社会挂念的大事。
近年来,镇原县坚持以加快补齐养老服务短板、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把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高品质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聚焦养老服务短板和焦点,智慧赋能探索养老新思路,构建多层次、全要素养老服务和保障体系,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镇原县常住人口36.12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有7.71万人,占总人口的21.35%,面对“幸福养老”难题,镇原县探索“1+1+2+2+N”、“村办乡管一低五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新建以及改扩建厂房、医院、闲置校舍、办公用房、其他设施等方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服务机构,营造温馨、和谐、幸福的养老环境,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
为积极应对全县人口老龄化进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原县相继出台了《镇原县“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镇原县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镇原县“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将老龄、养老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不断强化兜底保障功能、扩大养老服务供给,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的养老需要,养老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开饭啦!”近日,镇原县社会福利中心的护理员郭红霞为老人何全保端来了香喷喷的午餐,一盘炒青菜、一份小炒肉、一碗浆水拌汤,荤素搭配,菜量适中。
这是郭红霞每天工作的一项内容,也是郭建民老人乐享晚年的一个缩影。“有的老人生活能自理,还有一部分是生活半自理,基本上每位老人都有基础病,我们每天的工作除了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之外,还要将每位老人需要服用的药品分发到他们手里,看着他们服下才可以放心离开。”护理员郭红霞告诉记者,最近天气变冷,中心取消了大部分室外活动,转而在室内看电视、打牌,老人们兴致好的时候还会组织他们唱歌。
今年70多岁的郭建民住进养老院已快1年了。“这地方各方面都很好,护理人员帮我们剪头发、修指甲,刮胡子也能喊他们来帮忙。每天吃饭都会送过来,我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老人脸上带着笑向记者夸赞道。
镇原县社会福利中心成功运营是镇原县夯实基础,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助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镇原县社会福利中心以公建民营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甘肃万城养老服务集团优质管理运营团队,整合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养护院资源,实现一体化运营,不断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福利中心设置厨房餐厅、全托日托、医疗护理等功能室,建成智慧民政服务平台、适老改造体验区、兜底保障功能区、普惠服务功能区、高端服务功能区‘1台4区’五大功能区。针对不同老人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开展精准化护理工作。”镇原县社会福利中心负责人朱紫麟介绍到。
笔者从镇原县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镇原县持续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和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工程。今年,镇原县在县城中心地段分阶段建成占地51亩、拥有225张床位的县城中心敬老院,公办运营6家养老机构,拥有床位493张,供养老人286人。
与此同时,镇原县积极争取和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提升项目,投资682万元,为1184户特困老年人、残疾老年人配置护理床1184张,配套了智能小度、腕表、报警器等适老化设备,为1620名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168561人次。建成镇原县智慧民政平台,链接有网困难老年人1562人,及时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依托适老化以旧换新政策,为1994名老年人家庭补贴适老化改造资金807万元,拉动消费1300万元,改善了老年人生活条件。依托26个老年助餐点,今年累计提供助餐服务49865人次,解决了部分有需求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为全县2376名特困老年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全年开展“四个一”服务,每户分送取暖用煤1500斤,使他们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享、老有所乐,镇原县老年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镇原县民政局局长马龙表示,今后将再接再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更有尊严、更有质量、更加幸福。(镇原融媒全媒体记者 田永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