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武威市检察机关在“检护民生”和“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中,积极响应最高检和甘肃省检察院的部署要求,通过多项创新举措,切实保障民生和企业发展。本期【新华访谈】一起来了解武威市检察院通过这两项专项行动,在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问:武威市检察机关在“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中,主要聚焦了哪些重点领域?
武威市检察机关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围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11项重点任务细化落实举措26项,建立制度机制13项,办理涉民生领域案件628件,涉案金额1800余万元。
聚焦关键领域,开展金融安全专项监督活动,助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助力古浪红秃头小麦、民勤蜜瓜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保障乡村振兴。聚焦重点人群,运用“支持起诉+N”工作模式,维护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等群体合法权益。聚焦民生突出问题,创新开展多个特色小专项,守护群众“医、食、住、行”安全。
问:在这些重点领域,武威市检察机关建立了哪些工作机制?武威市检察机关做了哪些工作?形成了哪些创新举措?
一是聚焦特殊群体,提升民生“温度”。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协同工作机制,督促用工单位与外卖配送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持续强化“春晖检察”规模效应,督促落实农民工交通补助24万元。开展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矫正,开展专项监督,研发“武威未检强制报告”微信小程序,打造“格桑花”“‘浪’花朵朵”等未检品牌。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服务中心大局。联合河西其他四市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助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专项监督活动11次,制发检察建议239件,提起公益诉讼8件;打造检察+碳汇司法保护实践基地,追缴造林、养护赔偿金1138万余元。监督收回违规领取的社保资金32万元。
三是紧盯群众关切,守护民生民利。扎实推进违规使用“生鲜灯”误导消费专项整治,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4件。针对部分政务网站公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制发检察建议43件。针对物业公司评级、物业费收取不规范的问题,制发检察建议8件,联合法院、住建局成功化解某小区200余户业主拖欠物业费的矛盾纠纷。制发类案检察建议,监督注销1112名道路运输人员的从业资格证。
问:“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武威检察机关是怎么做的?
武威市检察机关严格落实最高检、省检察院关于“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工作要求,坚持一视同仁对待、依法平等保护原则,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武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问:在依法严惩犯罪方面,武威市检察机关取得了哪些成效?这些成效对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市场秩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武威市检察机关依法严惩金融诈骗、合同诈骗、串通投标等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及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批捕74人,起诉227人,帮助涉案企业追回损失1475万余元;依法惩治企业内部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侵害企业利益犯罪,批捕5人,起诉28人;依法惩治国家工作人员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等关键节点实施索贿受贿犯罪,批捕7人,起诉26人。通过惩治涉企犯罪,清理企业内部和司法腐败蛀虫,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稳定的法治环境,推动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
问:在优化服务方式方面,检察机关有哪些创新举措?这些举措如何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企业带来了哪些便利和实际利益?
一是建立“空壳公司”治理监督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发现42家空壳公司违法线索,移送行政管理部门处理。针对监管不到位、制度机制落实不严格等问题,依法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业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市场准入审查,以监督实效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是打造“企业家会客厅”服务品牌。多次举行“检联商会”活动,打开检企对话新渠道,全市两级检察院237名干警定点联系企业250家,依托15个检企联络点,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针对性、精准化服务,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三是设立“法治化营商环境监督举报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检察服务,有效解决了营商环境投诉举报职能分散、多头负责和投诉举报方式不便捷等问题,积极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问:在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方面,检察机关有哪些具体行动?
凉州区检察院率先出台《发挥检察职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提出15项具体举措,持续推进“检察护企”专项行动,为各类产业、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四大检察”综合履职,加大对假冒注册商标、专利犯罪的打击力度,批捕4人,起诉29人;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印发《知识产权执法、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凝聚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合力,推动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问:在运用检察力量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武威市检察机关采取了哪些具体策略和措施?这些措施如何与其他部门协同发力,共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通过综合履职、延伸履职,提供更优司法服务。一是坚持治罪与治理相结合。对涉企案件中发现的行政部门履职不全面、行业监管存在死角盲区等问题,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27件,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引导依法经营。二是建立健全院领导挂牌督办、企业家约见检察长等工作机制。共受理线索15件,检察长包抓督办涉企问题线索6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65个。三是联合公安、法院等部门出台《涉企刑事案件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工作指引(试行)》《关于建立特色农产品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等工作机制,在涉企案件办理、产权保护、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检察履职工作方式,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