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月15日在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拍摄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智敏 摄
春节临近,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等地的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陆续搬入安全舒适的新居,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甘肃省自2022年起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一期计划搬迁地质灾害威胁区、河湖管理范围、地震灾害危险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6类范围内的12.98万户、51.14万人。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完成10.85万户、38.48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广大避险搬迁群众从“忧居”到“优居”,过上了安全、舒适、幸福的生活。
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水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1月15日,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水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村民带着红色被面和礼物向新搬迁户表达祝福。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拼版照片: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水泉村一个靠近山洪沟道的村民小组(上,无人机照片);这是1月15日拍摄的水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拼版照片:这是1月15日拍摄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水泉村一处农家院落(上);这是1月15日拍摄的水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新房(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拼版照片:1月15日,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水泉村,村民魏朝录介绍搬迁前老房子受洪涝灾害影响墙体开裂的情况(上);1月15日,在水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当日搬进新家的魏朝录和亲朋好友共享乔迁宴(下)。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1月15日,孩子们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水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活动。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1月15日,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水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村民将红色被面挂在新搬迁户的大门上表达祝福。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这是1月15日在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拍摄的吴明月新家的客厅。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月15日,在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吴明月在新家中忙碌。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月15日,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水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村民在新搬迁户家里帮忙准备乔迁宴。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1月15日,在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亲友们来到吴明月的新家暖房。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月15日,在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吴明月的亲友们准备乔迁的午餐羊肉烩菜。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月15日,在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新搬迁入住的吴明月在厨房中做饭。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月15日,在古浪县大靖镇三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三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光霞(左)给新搬迁入住的吴明月送上福字和春联。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1月15日,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水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杨维生和妻子收拾新家。为了调动群众搬迁积极性,杨维生一家带头入住安置点,他家也成了群众装修参考的“样板间”。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