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面粉,一壶开水,粘糕的故事就开始了。
临近年关,订单如雪花般飞来,敬淑霞大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自2023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环县庄子峁生态农庄以来,她的传统手作粘糕饱受欢迎。光去年一年纯收入就达到了5万元,这给了她莫大鼓励同时,也让她倍增信心。
63岁的敬大妈身形微胖,和蔼可亲,一双常年与米面打交道的双手极为灵巧。每天凌晨四五点,别人还在酣睡的时候,她就系上围裙,轻手轻脚走进厨房,开始为当天预定的客户准备粘糕。钟爱她粘糕的不仅有本地客户,还有不少浙江、新疆、银川等地的外地人,大家都爱尝这独特的环县风味。
“我一般头天晚上10点多烫面,早上四五点开始蒸粘糕,全部蒸好揉好差不多到了9点多,前后要花12个小时。”子女们心疼她,劝她少做些,别太操劳,可敬大妈总笑着说:“既然做了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能让顾客失望。”
敬大妈与粘糕的缘分,始于儿时。缺吃少穿的年代,以吃粗粮为主,耐旱、高产的糜子,在环县农村被广泛种植。
每年新软糜子一打下来,奶奶开始在灶台边忙碌。小小的她,总爱搬个小板凳,坐在灶台边,眼巴巴地等着粘糕出锅,当锅盖终于揭开,软糯香甜的气息瞬间弥漫整个厨房,那是她童年关于食物最美好的记忆。
耳濡目染下,15岁时,敬大妈正式跟着奶奶学做粘糕。从最初帮着选米,到后来独立完成整套复杂工序,每一步她都认真地学。“做粘糕,心急的人做不出好味道。烫面时,水要一点一点加,慢慢搅动,面不沾手时刚刚好。”几十年过去了,奶奶的话至今铭记在敬大妈心里。
敬大妈说,做粘糕的第一步是选糜子,软糜子因其口感软糯,有浓郁的米香味,蒸出来最好吃。“必须选用当年产的软糜子,做的时候,会选用好几家的面拿来试做,哪家面做出的口感最好,就选哪家。”烫面是做粘糕的关键一环,接近100摄氏度的开水,在擀面杖左右不停搅动下,粉末状的糜子面搅成絮状后,再揉成一个软硬适中的面团。
“粘糕好吃的诀窍在于捂面”,敬大妈说着,把烫好的面团装入大盆,端进卧室,打开电褥子,给面盆盖上干净布单。“在高温下连捂5小时,面团会散发出淡淡米香味,这是做粘糕的最佳状态,时间必须恰到好处,太过就酸了,太短捂不出米香味。”
面团捂好后,需在开水锅上蒸50分钟左右。当热气腾腾的粘糕出锅,金黄的色泽、软糯的质感,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但此时不能心急,需置于阴凉处,晾到外皮温热时,再揉。揉时,需提前在案板抹上食用油,可防止粘糕粘连。揉的过程中,拉、搓、甩等动作反复进行,这样会使粘糕更加劲道有弹性,直至粘面团表面光滑、不粘手为止。
只见敬大妈取来切刀,将其分成一斤大小均匀的小块,慢慢揉成小长条,保鲜膜包好后,就能食用了。“吃法上较多样,可揉成粗条,切成片,直接当干粮;还可以擀皮后包上麻腐和白糖;再就是揉成长条,切片后油炸;还有一种放碗里加点蜂蜜,或者倒点清油,这是原汁原味的吃法。”说起粘糕的吃法,敬大妈如数家珍。
一番忙活后,敬大妈呈上了一桌丰盛的粘糕宴。记者夹起一块经热油煎炸的粘糕,一口咬下,只觉酥脆可口,软糯香甜,一股意想不到的美味瞬间在舌尖绽放。
当最后一份粘糕上桌,敬大妈解下了围裙,和家人围坐一起,笑语盈盈,在烟火气中共享美好“食”光。(郭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