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门市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创教育中心开展科教实验活动。
新增学位化解“大班额”难题,智慧课堂架起城乡教育“数字桥梁”,科创中心点燃少年创新星火……2024年,玉门市锚定教育发展目标,持续加大投入,以教育为墨,书写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普惠”的进阶答卷。
在玉门市2024年实施的23个教育基建项目中,既有教室防寒保暖改造这样的“暖心工程”,也有实验室设备升级这类“强基行动”,特别是新增的2400个学位,让市三中、市二小、市三小“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成为过去式。
玉门教育的蜕变不止于“量”的增长。650万元投入打造的“教育新基建”,正悄然改变这座西北小城的课堂生态——38所学校完成光网改造后,“万兆到校、千兆到班”的信息高速公路,让乡村小学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质量的在线教育资源;“学境”智慧课堂里,AI助教精准分析学情,为每个学生定制学习路径。教育事务中心干部王亚楠展示着实时数据大屏:“现在县乡教师可调取名校教学资源达172.86万件,教学精品课504门,城乡教育资源的‘数字鸿沟’正在消弭。”
在全省首个县级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创教育中心,寒假期间化身为“未来工程师乐园”,机器人编程、3D打印、无人机编程、创客工作坊、电子电路设计……每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投资880万元建成的这座“未来工厂”,配备人工智能实验室、航天创客空间、智慧世界实验室、创意电路工坊、科学实践创想空间、环保学堂等9个功能模块,已成为玉门青少年的“科学殿堂”。中心负责人卢明指着墙上的课程图谱介绍:“从幼儿园的趣味实验到高中的AI实验、无人机编程,我们构建了全链条科创教育体系,2024年已有28个学生作品获得省级奖项。”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黑板粉笔”到“万物互联”,玉门教育的升级之路浸润着民生温度。在柳河镇中心小学,教室保暖改造驱散了戈壁寒意;在玉门第一中学,24个宽敞明亮的窗口,113个营养搭配的菜品,满足了学生们多样化的饮食需求;而在玉门市第三小学里,51岁的李彩红老师正在学习智慧课堂操作:“这些新工具,让我们离教育公平更近了一步。”(徐玮、田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