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镇原县城关镇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抓产业,夯基础
城关镇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依托建设县城区“菜篮子”工程主产区和蔬菜零散供应中心,坚持“设施瓜菜增效、露地瓜菜稳量、特色瓜菜扩规”和“巩固老基地、建设新基地、扶持培育种植大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镇建成高标准设施蔬菜基地3处、日光温室305座、钢架大棚550座,年均种植露地瓜菜4000亩以上。
原郑村宏绿盛设施蔬菜基地占地面积160亩,主要种植彩椒、西芹、圣女果等,年均总收入450万元,带动群众务工、地租、分红收入130万元,村集体增收3万元。祁川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今年羊肚菌收入135万元,示范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菌类种植20户,户均收入3万元。原郑村5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年收入215万元,净利润55万元,示范带动全镇种植中药材3500亩,建办300亩以上示范基地4个。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持续做优做强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城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路富华说。
重生态,护底色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镇关镇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一棵古树就是一道风景、一孔窑洞就是一份回忆、一座村落就是一串故事”思路,重软件提升、轻硬件改造,护好原生态、留住乡土韵,先后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6个,打造小景观节点6个,改扩建文化广场8处;新建房屋98户,新修道路29.5公里,架设路灯280盏,完成东西片区土地整治2038.8亩,建成失地农民安置小区6个。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依托“茹河川区绿色长廊”建设,大力实施“一村万树”和“绿树围庄”行动,义务植树1.23万亩,建办300亩以上示范点3个,推动形成路有树、街有景、四季常绿、花果飘香的生态环境。
同时,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持“示范先行、样板引路、全民参与、全域推进”工作思路,突出转观念、增投入、建机制。先后实施户厕改造2681户,清理“三堆”320处、残垣断壁1500米、水沟8公里,修整行道树畦60公里、涂白行道树5万多棵,公路沿线栽花种草6.8万平方米,新栽美人梅950株、燕尾兰2.9万株,打造镇北路、S318和G327风貌提升示范线3条,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强治理,提质效
为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镇关镇以“1357”党建工作思路为抓手,坚持“品牌带动、先锋引领”,创建党建示范点2个、党建品牌5个,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365”工作法,先后建成法治长廊2处、法治文化广场1个,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1条,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枫桥式调解组织”1个,聘请法律顾问1名,选配村级法律明白人72名、法治宣传宣讲员62名,挖掘德高望重乡贤11人,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坚持“六调联动”,创建西街社区“席自虎”调解室和各村“乡贤议事会”,打造“百姓家门口”协商调解平台,先后调处矛盾纠纷150起,帮办实事65件,构建起“治理一张网、服务一线法、共治一盘棋、攻坚一股劲”基层治理新格局,主动创稳实现“三降一升”。同时,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农村“一约四会”作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组织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晒家庭美德·比人居环境”建和美乡村、“诵读红色经典·共谱时代华章”等系列活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持续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精准有力的举措办法,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加力提速、争先进位,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开放文明美丽幸福现代化新镇原贡献力量”城关镇党委书记吴东虎表示。(镇原融媒全媒体记者 白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