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一大早,当群山还在静谧中酣睡时,环县芦家湾乡王庄村鹏翔养殖专业合作社已传出咩咩咩的羊叫声,循声走进标准化圈舍里,千只身形健壮、毛色光滑的羊或悠闲吃草、或卧地休憩。
合作社负责人张鹏飞正和饲养员一起清扫圈舍、投喂饲料、查看羊只生长情况。看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羊羔活蹦乱跳,张鹏飞心里盘算着,今年继续在品种改良和养殖效益上下功夫,带动全村百姓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
44岁的张鹏飞是村上养羊脱贫致富第一人。多年摸爬滚打,让他从当初的“门外汉”,成长为远近闻名的“羊专家”。如今,他的合作社棚舍面积8800平方米,3个养殖场主要养殖湖羊、杜泊羊、小尾寒羊、陇东黑山羊等,饲草料库面积2500平方米,各类机械配套齐全。目前羊存栏5560只,年出栏羊11000只左右,实现盈利160余万元。
说起这些年的创业经历,张鹏飞侃侃而谈。1999年从芦家湾乡中学毕业后,来到长庆石油物探处勘探队务工,勤劳肯干加上脑子活,26岁时便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由于常年全国各地跑业务,看到陕西、宁夏、内蒙等地规模羊场养殖效益好,他也动了心,决定回家办羊场,干一番“羊事业”。
2013年,张鹏飞满怀憧憬,成立了环县鹏翔养殖专业合作社,将辛苦赚取的200多万元全部用来建羊棚,购买铡草机、揉丝机等,从山东买回1500只小尾寒羊,开启了养羊之路。
然而万事开头难。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张鹏飞的“羊事业”发展的并不顺利。辛辛苦苦养了四年羊,2017年时死的剩了400只,亏损200多万元不说,还欠了100万元草料钱。
“实在不甘心,当时一心想着把养羊这个事干好。”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儿激发了张鹏飞的进取心,他决定“羊”帆再起。顶着流言和压力,他四处找熟人亲戚朋友借了100多万现金,流转了1500亩土地,购买机械,成立庆阳天富润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紫花苜蓿、玉米青贮草等。“把存活的400只小尾寒羊全卖了,买了300多只湖羊,加上世行贷款项目扶持购买的 200只湖羊,一共500只湖羊,开始自繁自养,到2018年年底,养殖规模达到了1000只。”张鹏飞回忆。
为科学系统地学习羊只饲养管理、饲料配方、疾病防疫等知识,张鹏飞还专门函授上了一回大学。
天道酬勤,经过不断实践和摸索,他总结出了养好羊必须选好品种,管理上要精细化,外加好的饲料配方的“羊经”。走上科学养殖之路后,羊群规模稳步上升,羊存栏量最多达到4000多只,收入300万,还清了所欠债务。如今,合作社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羊”,常年担负着为周边农户集约化运输销售、养殖技术指导,饲草料配方指导及疾病防疫等工作。
头雁高飞众雁随。在张鹏飞的感召带动下,自2017年开始,王庄村村民纷纷开始走上了湖羊养殖之路。
刘怀宏是村上第一批加入养羊合作社的农户。
起初,他对养羊持观望态度:“以前家里也养过羊,但规模小,赚不了多少钱。”为提振养殖户信心,一有空闲,张鹏飞就把村民召集到一起培训学习、传授经验。在张鹏飞指导下,刘怀宏的羊存栏量一度达到120只,年收入七八万元,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合作社教我们科学喂养、疫病防治,还帮我们联系销路,养起来很轻松。”刘怀宏笑着说。
在王庄村,像刘怀宏这样通过养羊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
“养羊成本低、见效快,适合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王庄村村党支部书记马鸿璞介绍,村上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提供种羊、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鼓励村民参与养殖。如今村上256户群众几乎家家都养羊,全村羊存栏13590余只,群众年收入70%来自羊产业,2024年,村上人均来自羊产业收入为1万元左右,荣获全县草羊产业先进集体称号。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延伸产业链成为王庄村羊产业发展的共识。2024年,村上利用70万元村集体资金建设黑山羊养殖基地,由张鹏飞所在的庆阳天富润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经营。“基地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可饲养2000只陇东黑山羊。我们将在饲料配方上创新,使用山里面野生的中药材,让羊肉走向高端市场。”张鹏飞信心十足地说。
王庄村还利用芦家湾乡黑山羊肉质优、口碑好、市场价格高的特点,将合作社打造成农户和消费者的供应链平台,提供线上、线下销售服务,将农户家中的黑山羊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仅今年春节期间,线上线下共销售300只左右山羊羔。马鸿璞说,“这样一来,村上就形成了湖羊、小尾寒羊通过育肥场向中盛公司交售,黑山羊通过合作社直接供给消费者的销售体系,既拓宽了销售渠道,又推广打造了芦家湾羊肉品牌。”
谈羊事、干羊活、发羊财,如今的王庄村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养羊不仅让我们脱了贫,还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养殖户毛生洲说,“现在村里有了产业,生活有了奔头,日子越过越红火。”(郭海霞 张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