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5 02-25 11:38:19 来源: 甘肃政协

王治业委员:在“微观世界”中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2025-02-25 11:38:19     来源: 甘肃政协
字体:
分享到:
在甘肃省的科研一线,有这样一位“微生物王国的驯化师”。他每天都与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打交道,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学术研究到成果转化,用二十七年的坚守,书写着绿色发展的答卷。他就是十三届省政协委员、省科学院副院长、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王治业。
“微生物的世界很小,但能做的事情很大。”在王治业委员看来,每一个微生物菌株都像是大自然的“宝藏”,而自己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宝藏”挖掘出来,持续聚力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担负起科研使命,展现出政协委员、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二十七载磨砺,矢志不渝推进科技创新
“微生物是大自然的‘魔术师’,而我要做的就是掌握魔术技巧,成为微生物王国的‘驯化者’。”王治业委员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扎根于这片“微观世界”,他一干就是二十七年,研究领域涵盖了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化、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及农牧废弃物处理循环利用。作为学科带头人,王治业委员带领团队完成6项国家级和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在他的带领下,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构建了年龄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多元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五年来引进18名博士和14名紧缺专业硕士。
“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里搞科研,更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社会。”王治业委员这样说。在他的努力下,研究所致力于科研创新突破,为减少塑料地膜污染与实现农牧业有机固体废弃物绿色循环利用提供了创新策略;成功将工业生物发酵废弃滤液高值化利用制造成新型生物肥料;实现了牦牛瘤胃厌氧真菌在好氧条件下生产高效木聚糖酶。研究所上下一心,不断强化科研创新攻关,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铭记委员使命,立足本职建真言献良策
“当上政协委员,就意味着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王治业始终牢记委员职责。作为十三届省政协环境资源界委员,他积极履职尽责,多次参加主题调研,认真撰写调研报告、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并作2次大会发言,建言内容涵盖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黄河文化、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城市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得到了省政协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回应。
2023年3月,在省政协“更好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上,王治业委员建议,应以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为突破口,允许并鼓励在甘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所有,通过政策激励留住高精尖科技人才,这条建议得到省政协主席庄国泰的肯定。
2024年1月,全省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开展国家黄河文化公园(甘肃段)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的提案》,提案承办单位省自然资源厅作了认真答复。4月,王治业委员参与了秦岭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民主监督调研工作,为推动秦岭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9月,在政协甘肃省十三届九次常委会会议上,他提交了《加强兰州市城市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助推南北两山绿化的建议》,并作大会交流发言,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我始终关注中央和地方的重大决策部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我省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王治业委员说。
勇担社会责任,汇聚力量赋能企业发展
“胸中有责任,脚下沾泥土。科技不仅要服务社会,更要赋能企业发展。”作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王治业委员通过重组重建,进一步提升了省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带领技术人员为兰州助剂厂(兰州新区)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了企业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争取到专项补助资金累计1.2亿元;带领团队与金徽酒业发起成立省内首个酒业创新联合体,致力于解决制约酒类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带领科研人员深入迭部县、卓尼县等地考察调研,推动食用菌菌种研发工作;将生物领域技术优势与企业创新需求相结合,为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甘肃覆盆子健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王治业委员细数以技术创新赋能企业发展的点滴。五年来,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与省内40多个区县及省内多家龙头企业签订50余项合作协议,在15个县区开展以金耳、羊肚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示范推广,产生经济效益超8000万元;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成果转化支撑两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6000万元。
此外,王治业委员还长期关注科普宣传和技术推广工作,获得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团队2人入选“金城首席科普专家”、18人获评“省级科普专家”,助力举办科普视频讲座30余场次、技术培训班80多期,累计受众超8万人次。
Copyright © 2000 - 2025 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