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新,春又耕。伴着暖阳,记者一行驱车来到环县洪德镇洪德街村,慕名采访种田能手徐海春。
从洪德镇出发,大约五分钟的行程,抵达徐海春家,大约百米的柏油路一侧,放眼望去,大大小小拱棚上的塑料膜,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另一侧,则是一座新盖的红砖白墙二层小洋楼,这就是徐海春家。
临近春分,暖阳普照,空气中弥漫着乡土气息,透过塑料膜,棚内绿色的秧苗若隐若现。正在温室棚里专心劳作的徐海春,没有察觉到我们的到来。
随着同行人员打招呼的声音,徐海春匆忙走出棚外,热情招呼,得知来意后,与我们攀谈起来。四十多岁的徐海春,看上去精明干练,目光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干脆有力。
“老农民,终身打交道的都是这黄土地,就研究怎么才能把地种好,种出效益。”说话间,徐海春已经将我们引进大棚,棚内瓜苗长势喜人,已经开出很多毛茸茸的小黄花。“这是咱自家地,地块不大,就四亩,建三个大棚四个小棚刚刚好。这几年享受县里好政策,家里所有的收入就全靠它了。这不今年早早的把瓜苗移栽上,辛苦咱不怕,只要有了科学门道,咱就心里也算有底了。”徐海春一边擦汗一边说道,满脸掩不住收获时那份满足和欣喜。
说起建棚种瓜,徐海春已经有25年的经验可谈。上世纪90年代,身强力壮的徐海春守着家里仅有的十几亩良田过日子,忙忙碌碌一年到头,总觉得收益不尽人意,开始尝试把家门口平川里的两亩土地变为瓜田。“咱这大西北,最怕干旱,家门口的地方便浇水。”徐海春回忆说,“那时候,靠种瓜卖钱的还比较少,有点市场,但货价期太短,终难成大气候。”
发现弊端后,徐海春开始尝试铺薄膜、搭拱棚,“从露地瓜,到竹竿棚、小钢管棚、钢架拱棚,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建一座日光温室,那样,一年四季瓜苗不断、瓜不断,收成会更好。”
除了在棚上下功夫外,徐海春还在市场上摸索出新商机,“瓜果是应季产品,到了季节,农户自家开园了,市场也饱和了,价格就下来了,所以要在时间上抢先手。”
然而,占领先机并非徐海春想得那么简单。环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不足10℃,无霜期较短。“想要香瓜提前上市最少要提前栽种半个月左右,别说冬天,就连开春棚内温度也很难达标。”徐海春想尽各种办法,不断总结经验,“测温,反复测温,棚外铺棉被,棚内大棚套小棚,多一层薄膜总能提高一点温度。”就这样,徐海春家的瓜棚里出现了不同的景象:小号钢架、中号钢架、大中号钢架、大号钢架,大圈小圈套得整整齐齐,“四层钢架五层膜,白天揭开晚上盖,光照温度两不误。”徐海春乐呵呵地介绍着,豆大的汗珠从额头留到鼻尖,也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个专注的“种瓜人”。
这些年,徐海春年年都种瓜,总结出来的经验说不完:种苗半个月开花,四个叶掐头,长成四个藤蔓,藤蔓上四叶再掐,一个瓜上市前,需要掐瓜七八次;棚内温度不能低于10℃,会不利于瓜苗生长,也不能高于32度,会把瓜苗烫死……
要想有成绩,必须有创新。把事情做到与众不同,是种田能手徐海春念在心里的生意经。如今徐海春的大棚里,可以一年两季,春种夏售、夏种秋售,“四月开园一直能卖到九月去。”年收入达到了十万余元,辛勤的汗水终于有了质的突破。
对于未来,徐海春打算在种好现有品种的基础上,学习种植技术,搭建日光温室,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百姓共同创业和致富。
小思想也能彰显大作为,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四亩多的田间地头,承载了徐海春一家致富的新希望。不畏艰难,自强自立,用自力更生的小梦想二十多年历经风雨辛勤耕作,这品格何曾不是平凡中的不凡。(乔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