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大地劲吹文明新风,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市柳河镇,正以村规民约这支“点睛之笔”,绘就一幅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奏响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动人乐章。
柳河镇的村规民约不是文件柜里的“装饰品”,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活教材”。各村党组织巧用“量体裁衣”工作法,将反邪禁毒的“防护盾”、公益事业的“同心结”、孝老爱亲的“传家宝”、移风易俗的“节俭令”等百姓关切,编织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顺口溜。红旗村把“喜事新办不攀比”编成快板传唱,官庄子村用剪纸艺术展现“孝道传家”图景,这种让村民当编剧、唱主角的创制方式,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群众心里的“乡土宪法”。
在监督落实上,柳河镇构建起“三维监督网络”:村务监督委员会架起“高清探头”,对重大事项实行“阳光晾晒”;党员干部组成先锋示范岗,在环境整治、矛盾调解中亮身份作表率;网格员化身“流动哨兵”,将监督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当村民老张在自家院墙外乱堆柴火时,不仅收到“文明提示卡”,还在村口大屏的“文明放大镜”栏目亮相。这种刚柔并济的监督,既守住制度红线,更温暖了百姓心田。
漫步今日柳河,处处可见“文明擂台赛”的精彩。每月更新的文明红黑榜上,助人为乐、庭院美化都能兑换农资奖励;“星级文明户”门前的金穗标识,诉说着一个个孝亲敬老的暖心故事;“宜美家庭”创意大赛中,废旧农具变身景观小品,演绎着乡村美学的华丽转身。
从贴在墙上的条文到融入血脉的自觉,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柳河镇的实践证明,当村规民约真正扎根乡土、浸润民心,就能激活基层治理的“末梢神经”,让文明乡风如祁连雪水般滋养每个村庄。这样的治理创新,不仅为河西走廊增添了新时代的注脚,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吴亚飞 张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