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养户”到“产业工人”,从“土特产”到“金品牌”……近年来,环县的羊产业构建起了“五级车间”,呈现“引育繁推一体化,种养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和政、企、研、社、村、户、服“七位一体”的产业联合体,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这条链上的产业工人也逐渐增加,并分布在县内外各个岗位,科技员、产业指导员、营养师、包装工……有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务工人,也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他们共同成为“环州羊总管”,为环县的羊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科技培训赋能,劳务工变为产业指导员
“一辆摩托车,一个药箱,只要群众有需要,骑上摩托车就出行在乡村小路上。”春季是动物疫病的高发期,也是动物疫病防疫的关键时期,作为环县车道镇刘渠村的产业指导员孙志林,每天都要进村入户为羊只注射疫苗。
“政府给我们提供培训,让我们产业指导员掌握到了科学养殖的方法,提高了羊只成活率和出栏率,尤其是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到的疫病防控、饲料配比等技术服务,更是提升了我们防疫员的技能操作水平。”孙志林是2005年经村上推荐成为刘渠村的动物防疫员,撇开产业指导员的身份,他还是村里养羊数量较多的“羊倌”,“目前我养羊效益还是非常好,去年30个基础母羊,两茬羊羔成活111只,每只卖到600元以上的价钱,收入6万多元。”
“环州羊总管”劳务品牌在系统化培训中,也为每个村配备了产业指导员,聘请经验丰富的养殖能手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不仅每年有稳定的3万元收入,还带动周边群众科学养殖,让普通“羊倌”升级为懂技术、会经营的“羊产业专业人才”。目前,全县包括产业指导员在内的兽医工作者有505人在岗服务。
产业链条升级,打通就业创业新赛道
打平伙、吃大件,大快朵颐,口齿生香。环县“毛井大件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味美不膻、嫩而可口,已成为风味独特、远近闻名的地域名吃,俘获着每位食客的味蕾……
广阔的天然牧场、壮观的光伏风电场、毛井大草原和大红马草原,都无时无刻吸引着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成为陇东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强镇。而毛井镇大件羊肉明星户武怀政也敏锐地抓住了商机,从原来单纯的羊只养殖贩卖快速转型到大件羊肉制作,色香味美的“毛井大件羊肉”一出锅,浓郁香气溢满厨房,倍受广大游客赞誉,大家尽享一场味觉盛宴。“许多外地游客都是慕名而来吃我们的大件羊肉,羊肉销售得好,比往年能多收入2万多元,我们有钱可挣,不仅是我们这一家,在我们镇上有好多家,都在自养自卖。”
特色劳务品牌,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就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力支撑。环县突破单一养殖模式,助力群众家门口就业,从饲草种植、规模养殖,到自己制作销售,加速“养加销旅”全链条发展,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产业融合延链,稳岗拓岗拓宽致富路
自动化机器机高速运转,工人们穿梭于生产线间,鲜嫩的环县羊羔肉经过标准化卤制、分装,香气扑鼻……
生制车间内,工人们熟练的将羊羔肉进行切割、穿串、称重、包装,机器轰鸣声与物流车辆的引擎声交织呼应,一箱箱包装精美的羊肉串、羊排等精细化产品正被发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
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高质量发展,环县盛飞豪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也应运而生,有效补齐了环县羊肉产业精深加工预制菜产品的短板,规模化的羊只饲养量也为公司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开发的各类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同时“环县羊羔肉”入围2024年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随着订单的增多,盛飞豪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38岁的女工刘红梅是附近的村民,在外地打工漂泊多年,能在家门口上班刘红梅感慨颇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实操,现在她已经成了技术骨干,并带出了10多个徒弟。
“目前我们公司从原料切配、串串、速冻、包装生产线上有员工70多人,均来自环县的群众,员工的工资以计件多劳多得的形式在4000-5000元,随着产能不断扩大,我们后期规划在二期生产线需要更多当地群众加入我们企业。”甘肃盛飞豪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郭小平说。
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环州羊总管”劳务品牌不仅是劳务品牌,更是一把打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金钥匙”。据环县劳务办统计,目前,在“环州羊总管”劳务品牌的带动下,养羊户从业2.1万人,各类合作社就业2100余人,从事羊只贩运1100余人、屠宰加工1100多人、羊肉销售1500多人、羊肉烹饪从业者4000余人;“环州羊总管”劳务品牌从业人数约3万人,全年创收6亿元,其中务工人数12000余人,劳务收入达到2.4亿元,累计培训500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羊肉制作,月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为当地劳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史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