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实现自强自立、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也是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新区为打破就业瓶颈,帮助残疾人更好实现就业创业,集中力量在拓宽就业渠道、激活就业活力、打造就业样板上下功夫,推进残疾人持续就业促增收,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区经验”。
为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新区自2021年起在全省率先创新出台的残疾人就业社保补贴政策,自筹资金对入驻新区招用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和新区户籍灵活就业的残疾人,按照企业单位缴费部分和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缴费部分的2/3给予社保补贴。并充分运用社保、医保、残联在同一部门的“大部制”优势,通过内部数据比对,主动筛选符合条件的补贴发放对象,4年来“免申即享”为207家(次)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和10名灵活就业残疾人兑现社保补贴资金698.5万元,在减轻企业用工负担的同时,实现了243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增收。
近年来,新区积极培育助残就业服务机构,培育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2个,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1个,相继成立运营新区残疾人日间照料省级示范中心和残疾人创业协会。为帮助残障群体实现更好创业和就业,新区残联与各机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助的平台作用,带动残疾人实现就业86人。
省级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创业实体免费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基本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和专业化就业创业服务;残疾人日间照料省级示范中心建立“托养+就业”模式,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托养照护、康复训练、辅助性就业等服务的同时,着力减轻残疾人家庭照护负担、解放残疾人家庭劳动力;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残疾人创业协会积极推行“以残带残”“以残养残”就业方式,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目前,新区已逐渐形成了“群团+企业+社会组织”共促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新模式。
新区积极鼓励残疾人根据自身特长,从事个体行业,并利用结对关爱走访探视机会,向残疾人宣讲创业创新政策,不断提高残疾人创业积极性。同时,摸排新区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对在就业年龄段自主创业的残疾人,由残协专职委员主动联系,按照“不来即享”方式,累计为105名自主创业残疾人发放残疾人自主创业补贴21万元,为7家盲人按摩机构发放规范化建设及吸纳就业补贴22.4万元,带动18名视力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兰州新区报记者 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