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新华访谈】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主任李峰,将通过甘肃农信在反电诈方面的重点工作,介绍甘肃农信采取了哪些切实行动,守好老百姓的“上学钱”“养老钱”“救命钱”。
目前,甘肃农信下辖37家农村商业银行、5家农村合作银行、41家县级联社等83家法人机构,共有2300多个营业网点,10000多个(台)便民金融服务点和惠民服务终端,22000多名从业人员。截至2022年5月末,各项存款余额5177.9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26.57亿元。
一是加强账户开户环节管理。在账户开办过程中严格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认真审核客户身份信息,详细核查开户意图,对开户申请人提供的身份证件及其真实有效性进行核实,从源头上把好账户开立关口。同时,与客户签订《告知书》,明确其出租、出借、出售以及买卖银行账户的相关法律责任,提醒客户违规使用账户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是密切监测可疑资金交易。结合涉案账户交易特征,自主研发预警模型,强化可疑资金交易和存量账户风险交易的监测力度。重点关注老年客户大额资金汇划情况以及他人陪同存款人办理业务情况。对预警系统触发的资金异常信息逐笔排查,据实上报。
三是加强存量账户风险排查。加大“一人多户”、长期不动户风险排查清理,压降存量账户风险。对于无法核实开户合理性的,引导客户撤销账户或降级账户类别。对于无法联系到客户的,采取暂停非柜面业务管控措施。对存在疑问的账户重新核实客户身份信息,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措施,筑牢防范电信诈骗最后一道防线。
二、落实管理责任,抓好账户源头防控。一是严把账户开立关口。为规避柜面新开户风险,甘肃省农信联社制定出台了《开户审核“五问、三查、一讲、一承诺”》,要求各营业网点前台柜员熟知并遵照执行,从源头上降低新开立账户涉案风险隐患。为加强账户管理,统筹风控与服务,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结算账户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甘肃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银行结算账户全生命周期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及《关于进一步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要求各行社根据客户需求及风险特征,设置账户功能与渠道限额,并合理动态调整,确保账户与客户需求相符。二是全力压降存量账户风险。建立长期不动户排查常态化机制,现已对全省3694万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进行梳理分析,将符合“两年以上未发生资金收入业务且账户余额在100元(含)以下”条件的581.16万个人银行账户进行批量销户。最大限度降低了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被出租、出借、出售等风险隐患。三是加强警银联动,力保全面整治。建立“银行-人行-公安”“三方”反诈联盟。对人行监测的多头异常开户及时排查,发现可疑问题,及时向同级公安机关报告,申请协助识别客户风险,形成排查联动机制,全面提升打击治理电信诈骗工作效率。
三、强化系统运用,提升技术防范效能。一是完善系统建设,实现技防、人防一体,业务流程全覆盖的风险防控体系。二是强化预警功能,实现精准防控。三是加强异常交易信息排查,强化可疑资金交易和存量账户风险交易等监测力度,对当日预警系统监测的资金异常信息,逐笔甄别,对可疑账户严格按照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分级分类管理机制要求,调整客户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管控措施。
四、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思想防范意识。一是邀请公安部门反电诈专业人士开展培训,持续开展营业网点“每日2分钟安全学习”,定期开展涉案账户分析会议,不定期发布各类反电诈工作提示和案件警示,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识骗防骗能力,为帮助客户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筑牢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企业、进校园”,向社会公众“送法律法规、送典型案例、送反诈常识、送反诈App、送反诈宣传品、送反诈小视频”的“五进”“六送”安全宣传活动。三是重点针对低收入、低学历、低年龄等买卖身份证件、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高发人群,宣传依法合规使用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的相关法律规定,使社会公众知晓出租、出借、出售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的危害性、法律责任和惩戒措施。四是注重与公安、监管、政府、金融同业和媒体等开展反诈方面的交流协作,联动合作开展反诈宣传、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践行“共建共治共享”平安社会理念,共同营造防反电诈的浓厚氛围。
总策划:任卫东
监制:何潇
执行策划:朱霞
编导:郑琬
摄像:王生元 刘欣瑜
剪辑:郑琬 吕楠
新华网甘肃频道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