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要闻 人事任免 本网原创 专题

东大沟实现生态蝶变

2022-07-06 11:50:20 来源: 甘肃日报

    原标题:东大沟实现生态蝶变

    两岸树木成荫、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空气中飘着清新的味道……夏日里,行走在白银市东大沟沿线,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态优美、生机勃勃的绿色画卷。

    直通黄河的东大沟,全长38公里,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排洪河沟。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限制,以前东大沟两侧的众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含重金属的废水排入这里,使之成为当地最大的一条排污通道。特别是1995年以前,22家工业企业向东大沟年排放含重金属酸性废水1900多万吨,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工业废水从东大沟排入黄河,重金属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排放标准3到25倍,大量重金属沉积在东大沟底泥中。“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是过去东大沟的真实写照。

    2010年,国家将白银区列为全国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为全面系统地解决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彻底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实现东大沟流域生态再造,白银市按照“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总体思路,采取“先易后难,先点源后面源”的原则分步实施治理。

    2012年,白银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启动,计划分5期实施。项目按照“底泥处理+河道整治+生态恢复”的总体技术路线,对重度污染底泥固化稳定化后填埋,对轻度污染底泥原位或异位固化稳定化后资源化利用,采取河道整形和防洪硬质护坡的方式实施河道整治,利用生态护坡和河岸生态廊道进行生态恢复。

    “工程先期完成10.45公里的治理。到2015年,又争取中央专项预算资金,对东大沟109国道至四龙镇入黄河口段26.3公里河道进行了重金属污染治理,2019年底全部完工。”白银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琼介绍说,工程处置重金属重度污染底泥及工业废渣82.74万立方米,固化稳定化处理重金属轻度污染底泥45.7万立方米,清运平整河道两侧建筑垃圾11.3万立方米,实施绿化288亩,有力促进了河道周边生态环境恢复,保障了黄河水环境安全。

    在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白银市先后筹措资金16亿元,实施完成了13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并依法关闭了6个小硫酸企业。通过坚持不懈治理,东大沟沿线企业废水、废气实现达标排放。

    为保证东大沟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持,地处东大沟上游的白银集团第三冶炼厂多年前就积极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如今,第三冶炼厂产生的废水经厂里的污水预处理站处理后,又经过污水深度处理站进行两级反渗透深度处理,成品水作为新水使用,所有废水实现了“零排放”。

    “下一步,厂里将分片区设置初期雨水池,推动实现全厂雨污分流,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第三冶炼厂环保部主任苏致远说。

    同样地处东大沟上游的白银集团铜业公司,在2019年实施了中性废水提标改造项目,建成采用“石灰中和+生物制剂协同氧化”技术的废水处理站,污染物排放浓度显著降低,系统出水达到排放标准。

    据铜业公司环保部负责人介绍,今年,公司筹划将中性废水进行深度净化改造后回用于生产系统,预计明年完成。届时,排入东大沟的水量将减少60%以上,环境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曾经“污迹斑斑”的东大沟华丽转身,实现了“生态蝶变”,成为一条绿色长廊。望着如今水流清澈、绿意葱茏的东大沟,白银公司退休职工张师傅说:“这是我以前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经过的地方,能从一条臭水沟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近年来,东大沟周边环境空前改善,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游玩,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东大沟的变化,源于白银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前置动能,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3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