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要闻 人事任免 本网原创 专题

十年相融书华章 一渠清水润新城

2022-08-19 18:22:10 来源: 兰州新区报

引大入秦工程庄浪河渡槽。 本组图片均由 记者 丁凯 摄

尖山庙水库。

引大入秦工程渠首引水枢纽。

引大入秦工程先明峡倒虹吸。

石门沟一号水库。

    干旱少雨,风吹沙走,听到的是呼呼的风声,看到的是黄沙一片的旱塬;

    1976年引大入秦工程开工建设,2015年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创造了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许多奇迹;

    十年来,引大入秦这个被称为“西北都江堰”和“中国人工地下长河”的水利工程,逶迤千里,将一渠清水扬高送远,使秦王川旱塬变绿洲;

    十年来,兰州新区这个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一个个投资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现代连栋温室菜绿花红,欣欣向荣;

    十年相融共生,引大入秦工程和兰州新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携手绘就了一幅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生态画卷。

    攻坚克难 创造水利奇迹

    “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秦王川地区的大型综合性自流水利工程,工程跨越甘青两省的海东、武威、兰州、白银四市,支渠以上渠线长达1265公里,概算总投资28.33亿元。供水区现有水库12座,总库容4546万立方米……”

    7月26日,谈起引大入秦,甘肃省引大入秦水资源利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韩临广娓娓道来,一个个数据如数家珍。

    20世纪60年代开始勘测,1976年立项建设,其间两次上马,两次下马。1987年,引大入秦工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第三次上马……自然环境之恶劣,地质条件之复杂,施工难度之大,堪称世界性难题,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者们以“骑虎不下”的勇气和担当,创造了当时水利建设的多个亚洲之最和世界之最。

    ——全长15.7公里的盘道岭隧洞,为当时亚洲最长的输水隧洞;

    ——由意大利CMC公司承建的30A、38号两座隧洞,为国内率先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TBM)施工,创造了日成洞进尺75.2米、月成洞进尺1400.2米的世界纪录;

    ——全长2194.8米的庄浪河渡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型引水渡槽之一;

    1993年,东一干渠在永登县原东一干渠的基础上完成改扩建;1994年,全长86.84公里的总干渠通水成功;1995年,东二干渠全线通水,引大入秦主体工程基本建成;2008年,引大入秦尖山庙调蓄水库建成,2012年石门沟水库蓄水运营;2015年,引大入秦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历经39年建成,耗费几代人心血,跨越近半个世纪,引大工程向陇原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韩临广骄傲地说。

    这份骄傲,同样镌刻在曾任引大入秦工程总工程师张豫生的记忆中,挥之不去、历久弥新。

    “党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咱,咱只能干好。”2018年9月,面对记者的采访,当年84岁高龄的张豫生回忆自己多年前的建设历程,感慨万分,又无比骄傲。“引大入秦工程运行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主体工程没有发生大的技术问题,可以说工程质量是优质的。参与引大工程建设,是我人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能与这项伟大工程结下不解之缘,光荣!”

    引大工程设计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规划农业灌溉面积66万亩,生态灌溉面积7.34万亩。建成后供水范围覆盖兰州、白银、景泰、皋兰、永登、天祝和兰州新区等市、县,受益区人口达到200多万人。

    据统计,引大工程近三年(2019-2021年)平均年引水量32706万立方米,其中农林业灌溉12900万立方米,工业、城镇生活用水9494万立方米,生态补水10312万立方米。规划灌溉面积73.47万亩(其中农业灌溉面积66.13万亩,生态林灌溉面积7.34万亩)。

    对于引大工程给灌区带来的改变,韩临广充满自豪。

    “2021年灌区有效灌溉面积75.0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51.78万亩,建成通水至今已累计向灌区及周边城镇供水逾50亿立方米。”

    “特别是让我省从宕昌、东乡、永靖、天祝及永登、皋兰、榆中、七里河等县(区)贫困山区搬迁到新区的5.64万移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为全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韩临广欣慰地说。

    水至福来 铺就致富之路

    一渠清水,润泽了秦王川这片热土,更润泽了这里百姓的心田。

    兰州新区秦川镇榆川村,就实实在在地“因水而变”。

    榆川村是生态移民村,1996年,榆中县青城、哈岘等乡镇和永靖县部分山区群众进行生态移民,来到秦王川正式建村安置。

    “1996年我23岁时,和大家一起移民搬迁到了新区。”7月26日,榆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魏存江回忆道。

    “在青城的时候苦大得很,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山路,吃的水是收集的雨水。当时听说引大工程建好了,要移民了,大家冒雨跑了十几里山路,抢着到乡里去报名。”

    “但刚搬来的时候,秦王川的自然环境也不好,干旱少雨,风吹沙走,听到的是呼呼的风声,看到的是黄沙一片的旱塬。一些乡亲觉得没希望就又跑回老家去了……”魏存江回忆起往事。

    “还好,绝大多数乡亲坚持留了下来。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修渠打埂、平田整地。当年冬季,引大灌溉工程就通水了,1997年,村里的庄稼大丰收,大丰收啊……”短暂的沉默后,魏存江的语气欢快起来,笑容漫过了爬满岁月的脸庞。

    温饱解决了,脱贫就成了全村人心里最记挂的事。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首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兰州新区发展”,8月,兰州市决定在秦王川建设兰州新区,并成立了兰州新区筹委会。

    紧紧抓住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机遇,榆川村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并成为当时新区最大的日光温室产业村。

    2010年一年,全村就修建了177个日光温室大棚,人均收入由移民搬迁之前的400元,提升至4500元。

    2017年,仅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榆川村收入达65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1320元。

    魏存江笑着说:“现在的榆川村,早已不是移民村、贫困村,而是大家羡慕的富裕村、省级美丽乡村。”

    今天的榆川村,一条条水泥路平坦宽阔,一面面文化墙特色鲜明,一座座蔬菜大棚排列整齐,整洁怡人的农家小院,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现在还记得2018年9月13日这一天,黄河流域灌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因河而美——美丽灌区’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来到村里,面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滕生堂说:有了引大的水,有了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机遇,我们就有了发展的信心。”

    魏存江告诉记者:“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也一直为之努力。”

    2019年底,榆川村全部脱贫。

    2021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

    “十年前,靠引大的水,我们村脱了贫。十年后,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跟着新区发展的脚步,我们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我相信,下一个十年,榆川村将再变一个大模样。”魏存江语气铿锵,信念坚定。

    绿色发展 崛起生态新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榆川村的改变,正是秦王川引大灌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盛夏七月,兰州新区栖霞湖,湖面波光粼粼,偶有水鸟掠过泛起层层涟漪,湖畔绿意浓浓;花海周围,三三两两的市民或漫步或锻炼身体……

    “2021年,兰州新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7天,优良天数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土壤环境清洁无污染,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成效明显并在省级现场考核验收中获评优秀等次……”

    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亚云介绍,10年来,兰州新区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环境底线不动摇,风沙天气显著减少、降水量大幅增加,自然环境和生态现状得到显著改善,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绿色中国·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

    “社会普遍认为‘兰州新区变了,变绿了,雨水多了,风沙小了,气候温润了’。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度达97.57%、满意度达95.02%,兰州新区已经成为群众安家定居、企业投资兴业的向往之地。”刘亚云说。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兰州新区不断加强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

    ——抢抓“黄河战略”机遇,率先倡导在1.2万平方公里范围打造“陇中生态平原”重大工程;

    ——水阜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窝窝井生态修复治理区、石门沟经济林生态修复示范区已显成效;

    ——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源涵养乌玛高速沿线项目、兰州新区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正持续推进;

    系统谋划,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干,兰州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愈发耀眼。

    “10年来,兰州新区完成国土绿化20多万亩,生态修复12万亩以上,建成区绿地率由2011年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36%,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邱丰东介绍,新区开发建设以来,在全省率先创新陇中黄土高原低丘峁梁区生态修复治理模式,通过“上林下草、林粮间作”的方法,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的同时,逐步构筑起了绿色生态新区,为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绿色发展探索出新路径,获评“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比如,我们在窝窝井生态修复治理区水秦快速路沿线大面积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区域内实现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的繁盛景象,林蔬间作吸引了周边群众来采摘体验。”邱丰东告诉记者,“还有,我们在新区北部谋划了占地面积约20万亩、可造林面积约10万亩的兰州北部生态屏障,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新造的2000多亩林地已喷绿吐翠,成为乌玛高速由北进入新区的地标。项目建成后将在兰州新区北部构筑一条绿色生态屏障,有效降低北部风沙对新区的侵蚀,整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011年2月,省政府作出由引大入秦工程承担向兰州新区供水任务的决策。

    引大工程的功能定位也由当初的“发展灌溉、生产粮食、解决温饱”,调整为“以兰(兰州市)白(白银市)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统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等各类用水需求,为兰州新区开发、兰白都市圈建设和供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这个调整,既给引大工程带来了难得的转型升级机遇,最大程度盘活引大入秦工程的价值,也为兰州新区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韩临广介绍,为此,省引大中心近年来实施了兰州新区供水项目引大渠道除险加固工程、引大工程兰州新区供水调度中心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集农业、生态、工业和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供水为一体的多元化供水格局,有力地保障了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兰白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各类用水需求。

    一年,两年,三年……十年。

    非凡十年,未来可期。一渠清水生生不息,水城相融、和谐共生。新区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城更绿了,昔日“十里不见树”,如今“十里长满花与草”,兰州新区打开了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画卷。(记者 史晓峰)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3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