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要闻 人事任免 本网原创 专题

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纪实

2022-09-22 20:07:20 来源: 平凉日报

    原标题:“种”出幸福生活

    ——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纪实

    中秋过后的一场秋雨,把崆峒区白水镇滋润得一派清新。

    9月14日下午,天刚放晴,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蔬菜种植户纷纷来到大棚里忙碌了起来。

    虽然都很辛苦,但靠种大棚菜过上好光景的喜悦写在了脸上。

    白水镇交通便利、地平水浅、土质肥沃,村民们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过去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多数村民以种植露天蔬菜为主,靠天吃饭,收益较低。

    乡村建设,产业是根。今年初,白水镇围绕建强“产业链”,做优“菜篮子”,着力实施了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规划总面积1.1万亩,概算总投资14.6亿元,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以牛、菜、吃、购、游为元素,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培训、农旅为一体的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园区……看到园区未来的模样,村民们觉得一下子有奔头了。

    思路新,则天地宽。在资金、政策、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优质高产、绿色高效、有机循环的设施农业发展思路正在形成。

    高起点规划

    打造精品工程

    如何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与其他业态的融合?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园区规划之初,就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委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编制规划,按照“一心、两轴、四板块”空间布局。

    白水镇副镇长白锐琴向记者介绍,“一心”是指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以惠农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设施为依托,利用现有3栋1.2万平方米玻璃连栋温室,为园区提供育苗服务。同时,建设园区交易大棚、信息中心、农药残留检测中心,为园区开展农资、科技、金融服务。“两轴”即滨河产业观光轴、特色农旅产业发展轴,串联起各大园区,将现代农业与泾河川山水风貌紧密结合,为游客、培训学员提供农业科教与景观游览双重体验。同时配套特色农家乐、特色民宿等。“四板块”即设施蔬菜板块、基质农业板块、红牛种质创新板块、农旅融合板块。设施蔬菜分3期实施,今年实施的是一期项目,将于10月底建成。

    快节奏推进

    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尝尝乳瓜,可甜了!”菜农张有顺给记者递过来一根碧绿的乳瓜,一口下去,口齿留香。菜农杜振江等人也在大棚里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或给大棚“放风”、补苗,或给西红柿打杈、吊蔓,或检查辣椒的长势,恨不得趁着好天气,一颗汗珠摔成八瓣。

    来自白银靖远的菜农梁紫微种菜已有十几年,这些年,他先后在宁夏银川、固原等地承包日光温室,今年4月他又在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承包了40座蔬菜大棚。

    “这里光照好、水质好,相信在这里种蔬菜效益一定可观。”梁紫微心怀期待,他打算在这40座棚里种辣椒和甜瓜。

    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成不但让菜农有了发展产业的底气,也为产业工人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每天工资110元。”白水镇马莲村四社村民张银春说。张银春以往打工要去城里,她嫌和家人聚少离多,不愿出门,但不出门就没收入,这让她犯了难。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后,她和几位村民就来到了这里打工。

    “钢架大棚里种菜是精细活,我现在还在镇上给我们指定的‘三角地’里种点白菜,慢慢地跟这儿的菜农学习种植技术,以后也承包几个大棚。”张银春说。

    难怪她眼热。8月初她亲眼见证了600多个棚产出的豆角、辣椒、大白菜等为菜农挣回了票子,眼下,200多个棚里西红柿、乳瓜正在结果……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早、见效快,占尽了先机。

    “黄瓜一般每棚产量2万斤、西红柿每棚产量1.5万斤、辣椒每棚产量1.3万斤,净利润分别为2.2万元、1.5万元、1.4万元(不含人工)。当然,这只是一棚菜的收入,种得好的话,一年种3次没问题。”镇上的工作人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高科技引领

    探索农业发展新路

    园区将科技含量作为关键环节,大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选择高效优良有益生物菌株接种到秸秆上,使秸秆定向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和养料,可使棚内气温增高3—5℃,产量提高30%—50%,上市期提前10—15天。同时最大化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有机。

    从靠天吃饭、粗放式种植到规划建设标准化日光大棚,推动农业产业化,这是白水镇探索农业特色转型、实现优质高效发展的具体举措。据介绍,大棚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联农带农”建设运营模式,引进平凉华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每建设一座400平方米日光温室(投资12.64万元),合作社出资7万元,政府补贴5万元,合作社具体负责日光温室的建设、运营及维护,政府补贴部分资产归村集体所有。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全国各地的种植大户纷纷入驻园区,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带进来的同时,还带来了新思路。“我们要建立一个类似中介一样的组织,签订产品最低保护价,让我们园区的每个菜农都受益。”梁紫微说。

    实际上,这些工作,镇上早已走到了前面。镇上密切关注市场走向,采取订单式生产和计划式生产、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生产营销模式,积极与北京新发地、中国好食材、江苏绿港、平凉新阳光等农产品销售企业和沃尔玛、家乐福、平凉新世纪等零售终端企业合作,引导用菜大户与园区生产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农超对接”、直供直销,逐步建立稳定的配送及销售网络市场体系,实现生产与流通有效对接。(记者 柳娜)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3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