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 > 正文
2023 12-08 16:30:17 来源: 兰州新区报

以“绿”为底 绘就城市发展新画卷——兰州新区着力打造城景相融的绿色城市

2023-12-08 16:30:17     来源: 兰州新区报
字体:
分享到:

    秋日的百花公园景色宜人,市民或在健身步道上散步,或在长椅上休息,欣赏绚烂秋色。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波光潋滟,鸭子在水中嬉戏觅食。(资料图)

    初冬,新区的天空清澈蔚蓝,和煦的阳光洒下一片金黄,高楼大厦间的车水马龙,充满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今天的景象,源于秦王川大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一街一景、一园一景已成为新区“城市基因”,城景相融的绿色城市画卷已然绘就。

    “见缝插绿”构建城市景观

    湿地公园、百花公园、临港花海、栖霞湖、珍珠湖……近年来,新区牢牢践行“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理念,倾情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先后建成15座公园、6座人工湖和1个水系,实施绿化项目超百个,管护绿化面积2000余万平方米,串联起公园景区、地标建筑、商业街区等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

    同时,科学谋划、优化景观空间布局,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见缝插绿”着力构建以国槐、杏树、杨树、柳树等骨干树种为主,以榆叶梅、丁香、连翘等花灌木为点缀,以红豆草、萱草、八宝景天等地被植物为衬托的通透广阔的“疏林草地”城市景观。此外,因势利导打通水脉、联通文脉,打造路通水达的“水”“路”“绿”三网融合慢行系统,对经十三水系健身步道,通过布设湖心岛沙滩区、增设水上游乐设施等,打造了可视、可感、可及的亲水戏水乐园,使功能单一的水系驳岸变成林水相映、景色清幽、休闲纳凉的绿色空间。

    “四季有景”打造城市园林

    针对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高、无霜期短等问题,新区因地制宜探索“建管养一体化”模式,有效改良了土壤pH值、有机质、氮磷钾含量,满足了植物种植和生长需要。推广种植抗逆性强、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红柳、旱柳、樟子松、云杉等树种,种植冷季型、低耗水高羊茅、早熟禾等类型的草坪,初步形成兼具生态效益和观赏价值的特色防风林带。

    首善之区、万物共生。近年来,新区通过投放鸟巢、成立野生动物救助站、管控火源、增加植被、加筑堤坝、生态补水等措施切实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增强湿地生态功能,2020年至今已救助野生动物80余只,湿地鸟类目前已达到70余种。同时,有针对性开展苗木引育,以杏树、山楂树、桃树等经济林果类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柿子树、石榴树、核桃树等丰富景观层次和季相变化,形成了“春季见花、夏季见荫、秋季见果、冬季见景”的城市园林绿化新格局。

    生态肌理植入“城市基因”

    新区依托现有的公园、水系及湿地,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市场化经营工作,把公园作为资产来经营,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借鉴国内外公园经营管理模式,兴办了生态公园、娱乐游乐园、卡丁车赛场、冬季滑冰等主题公园。在百花公园河道打造涂鸦“打卡地”“夏玩水漫步、冬戏雪滑冰”休闲娱乐新场景,在临港花海引入新区规模最大的无动力亲子乐园,盘活栖霞湖、临港花海、文曲湖等公园空闲场地设施……新区积极引进经营主体,激活商圈活力,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开发建设11年来,新区饱蘸“生态笔墨”,精心着色运笔,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园水系成为“网红打卡地”,温润的城区小气候也已初步形成,近年来,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逐年增加趋势,形成了更加有利于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绿化工作的良好局面。如今,一街一景、一园一景的生态肌理已植入新区“城市基因”。(记者 祁瑞龙)

    相关新闻

    城投集团:织密织牢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网”

    为进一步做好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近期,城投集团严格按照《兰州新区2023-2024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统筹安排,积极行动,织密织牢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网”。

    针对黄河上游生态修复、NCE7号路、瑞岭沁园、瑞岭翰林郡、景园二期等在建项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城投集团积极建立管控目标清单,督促施工单位在土方施工时全程湿法作业,结束后及时严密覆盖;对渣土、水泥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严密遮盖,并专门设置集中堆放建筑垃圾、渣土的场地。“当下,黄河上游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正在大面积开展平整作业,为切实做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项目部压实各方主体责任,研究部署具体措施。截至目前,已投入洒水车50余台,设置取水点4处,接水口12处,安装视频监控设备8台。”项目业主代表李明道表示,城投集团将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对在建项目的巡检力度,确保扬尘防治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持续改善新区环境空气质量,让新区天更蓝、城更美。(记者 魏晓倩)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