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做优做活学、加、减、治、改“五篇文章”,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产业开篇破题,美丽崇信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图为崇信县老爷山俯瞰图。(资料图)王红刚摄
做好“学”的文章,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崇信县委、县政府常务会定期会商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在确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前,充分考虑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生态保护红线约束力。健全完善党政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网格化监管等制度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
做好“加”的文章,构建绿色安全屏障
抢抓国家“三北四期”、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政策机遇,崇信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截至2022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4.8万公顷、草地面积6111公顷,新增造林面积27.98万亩,森林蓄积量66万立方米,林草覆盖率56.53%,新修梯田27.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72.7平方公里,城区公园绿地面积32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53.11%,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汭河崇信段建成4级橡胶坝、6级溢流堰,形成景观水域面积75万平方米,水生绿化植物1920亩,人工河道湿地210万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红尾水鸲等水生鸟类重现汭河,汭河崇信县城段入选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图为景色秀美的崇信县龙泽湖。(资料图)
做好“减”的文章,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该县累计投入28.1亿元,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汭河、黑河控源减污措施,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96.3%,工矿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实现了全覆盖,汭河变美、“黑河”变清、达溪河变绿,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大力整治建筑工地和煤矿企业扬尘污染,累计关停黏土实心砖厂企业12户、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99台,完成崇信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县城餐饮服务行业实现清洁能源改造全覆盖,全县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连续四年达到91%以上。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县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向好。
做好“治”的文章,严守生态红线底线
崇信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城市更新、全域无垃圾治理、村庄清洁四季战役、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大气污染防治、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和畜禽养殖禁养区,取缔散煤经销点43个,关停采砂采石企业34户、黏土实心砖生产企业12户,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16处,县城餐饮服务门店清洁能源改造实现全覆盖,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2%以上。全面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工作机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图为崇信县汭谷烟霞。(资料图) 梁乐 摄
做好“改”的文章,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崇信县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改革如期完成。研究制定《崇信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制度规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培育和打造八大重点产业链,谋划产业链项目296项,概算总投资540.7亿元,建成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11个和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41个,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7条,实施汭河景观带改造提升、华夏古槐王保护性开发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推动生态与工业、农业、文旅产业等深度融合,形成了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新发展路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互利共赢。(王红刚 赵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