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 > 正文
2024 08-23 17:33:49 来源: 兰州新区报

兰州新区这样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024-08-23 17:33:49     来源: 兰州新区报
字体:
分享到:

办事企业在新区政务大厅工程项目综合业务窗口办理业务。

税务工作人员指导办事群众现场办理涉税业务。

群众在政务服务中心税务大厅办理业务。本版图片均由兰州新区报记者祁瑞龙 摄

    8月21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专题兰州新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对兰州新区营商环境建设情况作了介绍。

    近年来,新区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区域承载力、竞争力、影响力的“一号工程”,聚焦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坚持对标标杆创一流、先行先试作示范、聚力攻坚求突破,探索实施了一批首创性、引领性、特色性改革举措。尤其是今年以来,新区在全省率先推出95条改革创新举措,打出“十张改革特色牌”,聚力打造“新事心办”服务品牌,构建企业和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的营商环境品牌加速形成,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2019、2020、2023年先后三次获评“中国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2021—2024年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

    突出重点要素

    高效保障项目建设

    在全省率先出台31项改革举措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率先实现“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水电气暖网一件事”落地实施、率先推行“交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抵押即交证”“交房即交证”“带押过户”“登银协作”举措、率先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改革国家试点……近年来,新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实现项目审批“零障碍”、项目建设“零阻力”、项目服务“零距离”。

    聚焦企业和群众所需,依托数字政府建设,着力在推进办事流程“极简化”、审批“极速化”、服务“极致化”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项目交地到拿证时限从10天压缩至1天,企业土地融资贷款时限压缩超过60%,企业财产转移“零收费”“1小时办结”。创建“枫桥式”税务所,推行“主动巡诊找苗头、首席协调解难题、多元共治办实事”办税解纷新模式。全省率先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改革国家试点,全面推行“蓝图管控+区域评估+标准地+代办服务”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项目审批模式,创新实施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不退件审批+拎包过审”“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一枚印章管挖占”“一枚印章管验收”“验登合一”等举措,工业项目规划许可实现“即来即办”,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压缩至不到国家要求的三分之一。

    对房建市政、交通、水利、能源、通讯5大类16小类项目分别制定了审批流程图,审批时间优化至25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权首次登记事项纳入竣工验收阶段,实现“验登合一”。在审批事项标准化的基础上,着眼技术性审查、中介服务等非审批事项监管,全面压减项目“隐性审批时间”。项目审批“一表受理、一窗通办”,全流程数字化报建,推动系统互联、数据共享,全面应用电子证照、推行电子签章,实现审批办件线上自动流转生成、档案资料实时智能归集。试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赋码”“落图”工作,探索推行房屋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一码全链”的管理新模式。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案例获评“第二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将压覆矿产资源、文物影响评价等14项区域评估结果归集于“一张蓝图”系统,实现由企业“自费”组织评审向区域评估提前开展、新区全域整体评估、政府承担评估费用的三大转变。“标准地”+“用地清单制”改革提升用地效率。全省首推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现土地“按标出让”,企业“按标建设”,以“标准地”模式成交的工业用地48宗7527亩。在“标准地”的基础上推行“用地清单制”,将地块周边交通组织设计、水电气热接口位置、配套情况等与项目建设密切相关的各要素纳入清单,一并交付土地使用权人。

    推行水电气热网“高效办成一件事”,以“取消报装、靠前服务、联合验收、协同接入”的服务模式,实现用户报装接入满意“100”服务(一个环节、零材料、零跑动),外线接入并联审批,全省首推“一枚印章管挖占”,2.5个工作日办结。推行“拎包过审”+“不退件”审批,建立企业“电子卡包”,凡是企业上传过的资料、填写过的信息和获批的电子证照,后续一律免予提交、系统自动获取。开发AI辅助审查功能和AI智能小助手,实现预审结果“立等可取”、申报咨询24小时“不打烊”。

    激发市场活力

    服务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新区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创新做好“拓增量、提质量、稳存量”文章,持续激发市场活力,服务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推行企业开办“智能办”、企业变更“一次办”、企业注销“套餐办”,“一窗办、一网办、一次办、30分钟办结、零费用”成为常态,个体工商户登记实现秒批,经营主体办事体验持续优化。试点“一业一证”改革,在便利店、药店等8个行业,试点将涉及的2个及以上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审批条件、审批方式,推动行政许可“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全省率先出台《市场主体集群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办法》,支持众创空间、产业园等开展住所托管服务,鼓励集群注册、工位注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省率先上线运行公共资源交易掌上服务大厅、电子合同签约管理系统、评标专家网络自助抽取系统,招标计划发布由30天压缩至10天,用时全省最短。纵深推进“数字政采”改革,构建“全区一张网”全流程电子化政府采购模式,实现政府采购开标“不见面”、投标“不出门”、合同“线上签”、办事“零跑路”、全程“一网办”。

    今年1—7月,新区市场主体增速为35.3%,远高于全国、全省增速。截至7月底,经营主体总量达到51125户,同比增长35.29%。

    不断完善企业开办专区功能,将企业注册登记与印章刻制合并为一个环节,企业只需一套材料、只到一个窗口即可完成企业开办全部事项,全程只需30分钟。全省率先推行新设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印章刻制政府买单,推行免费印章“免申即享”,实体印章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累计发放实体印章1万余套,电子印章1.64万个,为经营主体节省费用1000多万元。同时,深入开展“包抓联”“六必访”等活动,持续深化政金企对接合作,在企业开办专区设立创业金融服务窗口,通过免予反担保,实行财政贴息,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题,已累计办理贷款207户,放款3680.9万元。

    率全省之先在9个领域推行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对83种首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予行政处罚,免罚案例连续3年入选全省“法治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全省率先推行“综合一次查”联合执法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及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不断减轻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出台“包容审慎+信用监管”10项机制,推行“信易+审批”服务,拓展“信易+”应用场景,建立失信惩戒“缓冲”、警示提醒等机制,设立信用修复专窗,压缩信用修复办理时限,多举措助力经营主体守护信用、重塑信用。

    保障关键要素

    企业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新区自2019年11月获批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紧扣试验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集聚,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累计出台30余项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70余项,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基金,以及总规模19.2亿元的5只绿色子基金。投向兰州新区的绿色贷款余额达256.6亿元,是试验区批复时的3倍以上。

    搭建全省首家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金通”,与工商、税务、司法、环保、信用等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不同渠道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切实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难题,大幅提升融资撮合效率,推动银企高效对接、绿色贷款“秒速识别”,累计上架金融产品224款、实现融资1300多亿元。“绿金通”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识别引擎,对企业的绿色化水平进行智能贴标,为3893家注册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绿金通”平台案例代表甘肃省被国办收录并在全国范围推广。

    创新推出“丝路碳票碳汇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融资模式,开发林业碳汇、湿地碳汇以及畜牧养殖业碳汇等金融工具,通过碳资产质押帮助多家企业获得绿色贷款,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转型。开展生猪“保险+期货”试点,落地全国首笔城市公交“净零排放”运营贷款、生态修复及高标准农田挂钩贷款、国家地质公园碳普惠积分挂钩贷款等绿色贷款,成功实施全国首个“零碳会议+碳汇保险”碳普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方案,连续两年纳入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优秀案例,创新成果“多点开花”。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着力优化配置融资、土地、水电气等关键要素,企业生产经营要素成本下降20%以上。全省率先推行“用地清单制”,深入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累计出让工业“标准地”48宗7527亩、出让数量全省最多。推行“双格共建、双网融合”“供电+社区”“供电+村委会”融合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业扩报装绿色通道,推动项目业扩工程快速报装实施、快速验收供电。全面推行市政报装“闭环极简审批”,实现获得用电用水用气用暖“三零”“三省”服务全覆盖。打造以“服务、交易、数据、生态”为新型特征的区域示范性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数字化新经济云服务平台,为新区生产制造业提供“低成本、普惠、高赋能”的数字化云服务,推动新区生产制造业企业服务上云,着力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和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强化法治保障

    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完善

    新区紧扣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商业纠纷化解、企业破产案件办理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保障作用。全省率先探索危困企业预重整拯救机制,推动预重整、庭前重整及破产重整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帮助“带病企业”实现“司法自救”,新区首例破产案件圆满审结。全面开展涉企案件诉讼保全必要性审查,建立保全程序“熔断机制”,探索采用“活查封”“活冻结”等灵活措施,支持企业合理置换保全财产,最大程度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创新建立劳动监察领域“监察+法援+仲裁”联合调处和“监察+仲裁+司法”联动服务机制,实行劳动争议案件“一站式”办理。创新建立农民工工资和工伤争议“双速裁”工作机制,组建速裁快审团队,将农民工工资及工伤待遇案件平均耗时缩短至23天,助力劳动者维权“提速”。打造全省首个知识产权服务专区,搭建“1+3”标准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现申请、缴费、政策资助、纠纷解决等业务互联互通、“一站式”办理。

    兰石12000米海洋钻机、海亮3.5微米铜箔、兰泵超高温钍基熔盐泵等一批产品和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新区聚焦创新平台搭建、科技人才支撑、项目跟进服务、成果转化应用等关键领域协同发力,创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40%,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8%、全省排名第一。与天津大学、兰州大学、复旦规划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建中试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新区产业孵化大厦获评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上线全省首个人才政策线上申报受理数字化平台及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施以产引才、全域爱才、拴心留才“三大工程”,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100余人、博士300余人,引培各类技能人才1.29万人,形成了近悦远来的人才“强磁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今年1—7月专利授权增长21%、有效发明专利量增长22.7%、有效商标注册总量增长19.1%。

    新区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对标一流树标杆、先行先试创新路,加快创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努力在全省营商环境建设中彰显新区特色、作出新区示范,以更高品质营商环境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兰州新区报记者 祁瑞龙)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