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 > 正文
2024 10-18 17:57:02 来源: 平凉日报

崆峒区:荒滩地里产出“黑黄金”

2024-10-18 17:57:02     来源: 平凉日报
字体:
分享到:

  “滩涂地里产出了‘黑黄金’。”采访中,崆峒区花所镇干部李博热情介绍。

  蟾酥,医用价值极高,有药中“黑黄金”之称。

  在当地,养蟾蜍是致富的好项目!

  花所镇紧扣“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和“一城三园一基地”建设任务,以资源引项目、兴产业、促集群,引导利用泾河治理新增的滩涂地发展蟾蜍养殖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铺就了一条新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种养结合: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蟾蜍是水陆两栖动物,喜湿、喜阴。两年前,花所镇与甘肃九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手,探索试点“蟾蜍养殖+高原夏菜种植+玉米种植”种养结合模式,形成了种粮养蟾、种菜养蟾的新思路,通过一田多用,实现一地多收,每亩套种玉米等作物0.5亩,饲养蟾蜍1.5万只,综合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

  “平凉特别适宜养殖蟾蜍。”蟾蜍养殖基地技术员张磊介绍,目前推行的种养结合模式,为蟾蜍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通过蟾蜍驱虫,排泄物也提供了天然的肥料,让农作物生长更加绿色,品质更加优良。优良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让这里养殖的蟾蜍所产的蟾酥提纯率可以达到12个点以上,比行业标准提高了70%,纯度高、品质优,基地被国家药用蟾蜍生态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为成员单位。

  公司总经理侯建伟毕业于原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药物制剂本科专业,研究生学的是生化药学专业,对蟾蜍养殖及药用有深入的研究。他介绍,依照国家2020版药典标准,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蟾毒灵含量大于7%才可药用,平常所说的7个点指的是这三个主要成分的含量,而平凉蟾蜍这些主要成分含量可达12个点,品质极佳。

  以商引商: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

  适宜的气候环境、科学的养殖方法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了花所镇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今年,镇上引进养殖主体,新建苏陈蟾蜍养殖基地1处,全镇蟾蜍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至273亩,整体产业年产值达到1300万元左右。

  苏陈村蟾蜍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宁介绍:“花所镇土壤碱性适中,昼夜温差比较大,区位优势也很明显。今年,我们新建了150亩的蟾蜍养殖基地,一期投资约为400万元,并与上海禾黄、陕西东泰、安徽仁和这3家药企签订了回购协议,鲜蟾酥目前均价2.4万元/公斤,产值达300万到500万元。”

  改善路网:铺就招商引资“快车道”

  花所镇地处崆峒区东部川区,气候温润,适宜蟾蜍生长,泾河治理新增的滩涂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最大限度盘活利用资源,助力产业发展,花所镇结合产业布局精准谋划推进“四路三十六巷”路网工程,改造提升主干道4条14.7公里、村社道路36条5.9公里,在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的同时,为项目落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路三十六巷’路网工程覆盖行政村5个,辐射蟾蜍养殖基地和30万羽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等招商引资项目8个,形成了以路兴产、以路带产的良好效应。”花所镇党委书记卢泽潮告诉记者。

  联农带农:创新富民增收“新模式”

  按照政府引导、集体参股、群众参与模式,花所镇积极发动周边村民加入蟾蜍养殖行列,动员15名群众通过务工学习技术,人均年增收2.5万元,村集体利用土地入股年增收8万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向“村集体+农户+基地”模式聚合,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杨维斌是潘口村村民,家中有12亩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及蔬菜等为主,他说:“我在基地务工已经两年,主要工作就是蟾蜍养殖和蟾酥刮浆,每月工资3500元,加班有补贴,年终还有效益奖,在这儿干活,农忙农闲都不误事,还能学到养殖技术。”

  养殖创收、务工增收双管齐下,不仅让全镇经济得以发展,也让当地群众通过这两条路子实现增收,促进了产业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