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形塑魂,留住乡愁焕新颜,美丽乡村入画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迈入快车道;破旧俗立新风,移风易俗润民心……一条条扎实的笔触,为肃南县勾勒出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
“文殊村在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拓宽产业渠道、提升治理效能的基础上,积极争创省级和美乡村。希望能够通过和美乡村创建,进一步提升文殊村整体建设水平和产业发展活力,全面打造宜居宜业、富裕幸福的和美乡村。”祁丰乡文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郎建军说。
近日,在肃南县2024年省级、市级“和美乡村”推介答辩会上,榆木庄村、西柳沟村、文殊村等全县6个省、市“和美乡村”申报村同台竞技,精彩的推介陈述,展示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方面的典型经验、特色做法。生动的图片与凝练的文字相得益彰,精心制作的短片,展现出推介村庄的独特魅力与广阔前景。台下专家评委专注聆听精准提问,在你来我往的问答中将答辩会氛围推向高潮。
建设“一约四会” 祛魅乡村陈规陋习
“屋内净,庭前美,人人见了都夸好,若不干净上黑榜;废地膜,空药瓶,规范回收不丢弃,若不回收害大家……”村规民约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基石,“四会”建设是凝聚乡村力量的纽带。近年来,肃南县切实发挥“一约四会”作用,组织群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县105个农牧村已全部制定村规民约,其中马蹄村、白银村、红石窝村村规民约入选了全市优秀村规民约汇编。同时,健全完善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真正做到为婚丧嫁娶“立规矩”,为是非善恶做杠杆,切实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推动乡村移风易俗中的促进作用,乡村已逐步挣脱陈规陋习的枷锁,文明新风拂面吹来。
提高治理水平 让村庄更文明
近年来,肃南县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不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肃南模式”,打造“阿勒齐”特色调解室、“阿尔达”蒙古议事包、“阿拉熬拉e+”、邦纳斯“共享+”暖心驿站等实践基地。同时,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探索推广文明实践积分超市,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之风汇聚肃南草原。
北极村每月固定开展“三清理、三整治、两推进、一美化”行动,定期组织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累计种植各类树木4000余棵,全村绿化率达60%以上。同时,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活动为抓手,组织村民积极参加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夏日塔拉杯赛马会、“村BA”、剪羊毛大赛等,让村民在丰富的文体生活中获得精神滋养。
西牛毛村充分发挥“双语”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作用,营造民风淳朴、崇德向善良好社会氛围。
一面面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文化墙,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座座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好去处;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村民们学习各种知识的“新课堂”……
找准发展定位 让村庄更富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肃南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掘天然资源、地理区位和文化优势,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农业机械化等发展方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文殊村大力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天生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以牦牛和藏系羊养殖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今年实现旅游收入270万元。
西柳沟村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俗风情体验游、滨河休闲观光游、户外露营拓展游等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已成为西柳沟村的支柱产业。
榆木庄村被S18线(张肃一级公路)穿村而过,形成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的发展核心……鼓励村民吃旅游饭,扶持壮大农家乐、乡村民宿、烧烤营地等旅游业态,人均增收近2000元。
红石窝村地处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地段,是全国首批“红色草原”。该村聚焦红色资源、生态资源,推出以“传承红色基因,开启红色之旅”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旅游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业态,让全村共享红色产业带来的红利。
如今,行走在肃南县的各个乡镇,乡风净、民风纯,所见所闻令人欢喜。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人情债”少了,“人情味”浓了,文明新风扑面而来。(郎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