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要闻 人事任免 本网原创 专题

文化惠民 润泽陇原——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2022-05-11 09:37:08 来源: 甘肃日报

    原标题:文化惠民 润泽陇原

    ——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春绿陇原”进乡村惠民演出。

  戏曲进乡村演出。

  读好书、送乐器、送戏曲、享活动、学才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速度加快,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3万多场次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线上线下融合联动……

  “多管齐下,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乡村舞台’全覆盖。”省文旅厅厅长陈卫中告诉记者,“十三五”以来,省文旅厅构建了以六大服务板块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全民艺术普及平台,逐渐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大集成、大展台,不断激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和迭代升级,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 提升惠民效能

  无须办理借书证,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或APP“一键式”注册,读者即可浏览数字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借助智能化图书处理系统,定位查阅、智能借还书,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近年来,我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建设,让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云端”到“指尖”的转变。

  疫情期间,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数字化手段,持续强化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省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整合10万余册电子书、3000余种人文期刊、400余种主流报纸、80万余集有声读物、300多篇(集)教学视频,线上浏览量达880多万人次,有10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和学习。

  《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要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以此为引领,我省大力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档升级,协调推进全省各地共建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省文旅厅副厅长吕兴来说,在现有文化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基础上,我省打造集成数字化服务的公共数字文化“提档升级”项目,建设了659个乡镇数字文化服务点和744个村数字文化驿站。以“陇上飞阅”数字化手段,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的内涵和价值,打通“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通过安装测试,完成数据转换、实地培训并投入使用81家市、县图书馆,已投入使用各分馆建设初步完成,为基层图书馆配备516套分馆流通设备、500套数字资源阅读设备。

  “不久的将来,还将继续提档升级。”省文旅厅公共服务处处长张万儒表示,通过打造数字阅读平台,购买版权的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报纸资源、有声读物、视频资源等,让群众可以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多种终端,享受海量数字资源,真正实现数字文化资源送达陇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群众还可以在基层服务点享受电子书报阅读、数字文化资源视听、数字资源定制推送,参加线上群众性文化活动服务。

  织密网络 丰富精神家园

  宽敞明亮的书画室里,错落有序地摆放着书法绘画作品,人们正认真地品评欣赏着每一幅创作;隔壁排练厅里也十分热闹,时常传出愉悦的笑声;转角的非遗馆展示区,一群孩子沉浸于传统文化之旅,不时发出惊叹……

  2019年投入使用的张掖市文化馆,成了当地群众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省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的生动写照。

  “随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深入推进,我省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向基层‘最后一公里’延伸,标准化、均等化步伐不断加快。”陈卫中如是说。

  截至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在全省建成1个省级分中心、14个市级支中心、86个县级支中心、1227个乡镇基层点、16026个村级服务点,实现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十三五”期间,累计为全省近1万个村文化室标准化配备了各类文化娱乐器材20余万件(套),设备涵盖音响、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秦腔乐器、打击乐器、戏曲社火用具等8大系列52个种类,使村文化室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阵地。

  提质增效 促进服务升级

  “这期的课程定了,重点是数字文化建设和非遗传承创新,这是我们收集上来的最新一批数据导出的群众需求。”在漳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完培训安排后,立刻引发了现场热烈反响。

  “正盼着将这些内容带到乡镇呢!”各乡镇文化站站长和文化专干纷纷感慨。

  “通过文化艺术普及再回馈给基层百姓。”吕兴来说, 像这样务实的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培训越来越多,这也正是我省基层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的一大体现。

  补短板、强网络、促融合……我省通过多元方式,统筹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提高服务效率,特别强调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抓手,优化布局服务网络。

  布局优化、长效运营……我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路径,不断创新模式,按照“需求导向、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数字资源建设形成基础上,建成了4个专题数字文化资源库,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的支持下,为基层文化馆(站)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提供内容支撑。

  同时,通过优秀的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更加便利地为群众提供了“求知识、求富裕、求健康、求快乐”的文化服务。

  设施升级带动服务效能提升。在2020年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我省86个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文化馆标准。其中,一级馆18个、二级馆28个、三级馆40个。今后,还将继续加强督促公共图书馆建设对标对表,查漏补缺,提档升级。

  塑造品牌 打造惠民工程

  举办赛事约3万场、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超3000万……近年来,围绕省第五届“群星艺术节”“陇原儿女心向党”等重大活动,我省采用“线上+线下”模式,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甘肃公共文化云”等服务平台,交出亮眼成绩单。

  《赞“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祖国颂》《陇原金秋》……近年来,我省用情用心,先后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群众文艺作品100多个。

  此外,我省还依托“乡村舞台”建设,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文艺轻骑兵”“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乡村村晚”“全民阅读”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服务项目,吸引更多群众积极参与,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示基层文艺创作成果、打造百姓演出大舞台的优秀惠民工程。

  特别是“戏曲进乡村”项目自2017年实施以来,覆盖我省10个市州58个脱贫县983个乡镇,每年近100个演出团队完成演出6000余场次,观众达1000万人次。

  文化惠民,让群众收获了幸福感。

  “关键还是党的政策好。”清水县松树镇邵湾村村民邵爱国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还配备了投影仪、摄像机、各类器乐、音响等设备。有了这些设备,村民在农闲季节或传统节日期间自发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还能将党的惠民政策、农村实用生产知识通过快板、小品等节目传递给村民,“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还收获了知识”。

  特殊关爱 推动均衡发展

  28个盲人阅览室、借阅盲文文献8万余册、200余场助盲活动……通过“阳光工程”助盲服务项目、“全民阅读进军营”、“农民工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既把一场场公共文化服务输送给特殊人群,又持续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保障力度。

  截至目前,“阳光工程”助盲服务项目,在全省建立了28个盲人阅览室,配备盲文图书、有声读物、盲人听书机等设施。上门接送盲人读者上万人次,借阅盲文文献资料8万余册,开展活动200余场次。

  “全民阅读进军营”项目,建成了以“开放、智慧、包容、共享”为理念的武警嘉峪关支队智慧图书馆。配备瀑布流竖屏、VR设备、室内朗读亭等10类23件(套)电子设备和17种59件(套)软装设备、各类图书8500多册,促进了军民融合、巩固了双拥共建成果。

  “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权益,我省还开发了专门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 张万儒告诉记者,通过保障留守儿童的农村少年宫文化志愿服务,不断加强工作宣传,丰富活动内容,做好文化服务保障,让外来务工人员及他们的家庭享受到了基本的、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较好地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权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申珍示


0100700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93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