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与雪山相伴,绿洲与草地为邻,峡谷沟壑环抱着江河溪流,荒漠戈壁中闪动着湖泊湿地……甘肃地貌复杂多样,拥有除海洋之外的全部地理地貌。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甘肃。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强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项工作取得关键进展。
图为祁连山下牧场。陈嘉波摄。
近年来,甘肃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建设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美丽甘肃。以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重点,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整体保护,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甘肃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监管,让各类珍稀野生动物由“稀客”变为“常客”。全国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有7个涉及甘肃,总面积14.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4%。共有233个自然保护地,其中国家公园2个、自然保护区56个(国家级21个、省级35个)、自然公园151个、风景名胜区24个。有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余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
图为肃北盐池湾风光。
甘肃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先后制定出台《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条例》《甘肃省湿地保护条例》《甘肃省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省级地方性法规、规章,启动《甘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并开展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工作,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新局面。
甘肃地处三大高原交汇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甘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甘肃突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持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祁连山专项督查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113项问题已整改完成91项。不断更新技术手段,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生态建设破题兰西城市群发展,并主动服务重大项目落地。
图为民乐扁都口花海。吴玮摄。
同时,甘肃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各地立足实际和地域特色,已有43个地区开展了创建工作,获得命名7个地区。2021年新增甘南州合作市和张掖市临泽县被分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不断丰富。
通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推动省内各地方生态文明思想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培育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鲜活案例和样本,示范带动效应显现,全省绿色转型发展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在西北大地上徐徐展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为牢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