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级刺绣艺术师、庆阳香包绣制的非遗传承人任艳艳。(左一)
庆阳是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芳香浓郁,历史悠久,因装在布袋中的中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因缝制的布袋袋口能松能紧,所以在当地又被称为"绌绌"。
多年来,以“绌绌”为代表的庆阳香包成为当地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并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绣娘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不断融合现代元素,对传统香包的颜色、样式、题材等进行设计创新,使得庆阳香包焕发出蓬勃活力。在一些“头雁”企业的带动下,小香包不仅成为庆阳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名片,更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1982年出生的任艳艳,是镇原县开边镇解放村人,她自幼随奶奶、母亲学习刺绣技艺,是国家高级刺绣艺术师、庆阳香包绣制非遗传承人。2005年,任艳艳成立庆阳妙丽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她亲自设计香包刺绣产品,培训刺绣能手,带动身边农村留守妇女、贫困家庭参与香包刺绣制作,成为镇原县香包刺绣民俗文化产业的带头人。
庆阳妙丽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位于开边镇的乡村就业工厂。
9月初,笔者走进位于镇原县的庆阳妙丽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销售展厅,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的香包摆件、挂件、装饰品以及刺绣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任艳艳正在赶制一批香包刺绣精品,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第十八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
在展柜上,一组青花瓷的刺绣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色度不同的蓝色绣线,在任艳艳的手中变幻出深浅变化的色彩搭配,再加上传统打籽绣针法的运用,一针打一个结,与平面绣相比,表面呈现出的立体感增强,也赋予了这组青花瓷作品别样的表达。
“这组作品主要采用的是千年流传下来的打籽绣针法,以往我们在绣制香包的时候,只在花蕊的部分采用这种针法,这一次我尝试把这种传统的技法和现代审美结合起来,把它运用在整个作品当中,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迎合了人们的审美变化,也寓意着平平安安。”任艳艳说。
端午节,当地有着佩戴香包的传统习俗。
2019年,任艳艳申请了“妙丽香”品牌商标,申请专利14个,目前公司产品已经覆盖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编织品等,年均销售额达300多万元。任艳艳还开设“非遗”手艺培训班60多期,培训学员1万多人,并依靠“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培养专业女技工36人,中级以上设计师7个,兼职刺绣女工348人,直接带动30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香包、刺绣、鞋垫、布鞋等产品加工,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镇原县开边镇开边村村民米银萍跟随任艳艳学习香包刺绣技艺多年,如今,她在工作中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不仅手工绣制出色,还能熟练操作机器,完成大批量机绣订单。“我是2019年到任老师的公司应聘,然后开始系统地学习刺绣,工作这几年,我能照顾到家,一年也有1万多块钱的收入。”米银萍说。
在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效融合,庆阳香包已经成为融入精神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为一体的文化精品,被评为“最具魅力文创旅游产品”,庆阳被确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生肖系列香包。
为了让传统香包刺绣焕发新活力,庆阳市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工艺美术大师、企业管理人员深造培训,每年联合研发民俗文化新产品500余件。通过积极举办、组织香包产业从业人员、产销企业参加香包节、艺术节、展销推介会等,为香包刺绣产业的发展提供研学展销平台。
“我作为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发展好。让农村的妇女把日常的针线活变成增收致富的硬手艺,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增收致富。”任艳艳说。
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一批香包产业龙头企业也应运而生,“专业团队设计、艺术大师带动制作、千家万户参与生产、龙头企业组织营销”的香包产业发展新路子越走越宽。
目前,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已达190家,年产香包1000多万件,带动从业人员10万人,在全国24个城市都设有庆阳香包线下销售柜,同时借助互联网和电商,在跨界合作、联名营销、个性化定制、直播带货等方式的推动下,庆阳香包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香包已经成为庆阳市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任艳艳创作的青花瓷绣品系列。
“现在,我们每个香包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也有一大批不同的产品研发出来,迎合现代审美和大众需求。尤其是端午节期间,我们庆阳的香包已经是全国香包销售批发的一个‘旱码头’。我对未来是非常地看好,也是非常地期待,这个产业一定会做得更加强大,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兰芳说。(庆阳融媒笔者 何金涛 闫慧 徐雅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