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 > 正文
2024 03-27 17:06:36 来源: 国网武威供电公司

小“灰”人向云端 电网消缺大作战

2024-03-27 17:06:36     来源: 国网武威供电公司
字体:
分享到:

    西北的春天总是来得晚一些。仲春时节,古城武威,浩荡春风刚刚催醒沉睡一冬的桃花。沿着黄羊川河逆流而上,河道山间仍有冰雪未融。3月26日一大早,国网武威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8名作业人员整装出发,首次等电位处理千米大档距导线扭绞缺陷。一曲独属于电网员工“上春山”的歌谣在古浪县十八里堡海拔2455米的高山上唱响。

    眼前,330千伏3034武古I线167号至168号铁塔之间,本应并肩而行的三组导线,其中一组2根导线扭绞在了一起。“330千伏武古线是兰州与武威电网之间的重要输电通道,也是日常巡视的重点线路”,工作负责人赵鹏山介绍说,山区海拔高,上述两座塔之间的档距为1029米,档距长再加上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造成导线扭绞、磨损,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断线故障,危及线路安全运行。

    前一日下午3时许,接到护线员的通知后,该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查连夜审查作业方案,并决定安排带电作业班和无人机作业班联合出击,用“无人机+小飞人”等电位作业方式进行缺陷处理。

    26日早上7时40分,工作负责人向调度申请退出重合闸,8时57分得到调度许可。随后,作业人员抵达现场,准备工器具、召开班前会、宣读工作票、分析危险点、布置安全措施、交代安全注意事项……一系列工作井然有序。

    导线扭绞看似简单,但放在高空带电处理难度就会大大增加。为提高工作效率,作业班成员先通过无人机查看导线扭绞情况,以找到最佳的作业点。而后,无人机又将绝缘绳抛至发生扭绞的两条导线之间,在人力拉动绝缘绳的过程中翻转导线,同时使扭绞部位转移至弧垂点,为下一步等电位作业做好铺垫。近乎90度的斜坡和湿滑的泥土在输电人的眼中不值一提,他们如履平地,眼中盯着导线,紧紧握着手中的绝缘绳,伴随着有节奏的号子声,一次次发力。

    工作间隙,专责监护人胡进孝见缝插针普及专业知识,“将扭绞部位放在中间,导线更容易翻转过来。”说话间,本次作业进入下一个环节。作业班成员刘永山穿戴屏蔽服,党延国协助其完成屏蔽服电阻测试,苗雄廷、苏琥协力检查电动升降装置——“小飞人”的运转情况、安装屏蔽罩及承力绝缘绳索……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准备工作完毕后,在“小飞人”的助攻下,身着灰色屏蔽服的刘永山缓缓升空准备搭挂绝缘绳索和滑车。下方,赵鹏山、胡进孝紧紧盯着刘永山的一举一动,随时提醒他调整位置和姿势,注意高空作业安全。

    彼时,春寒料峭,山风忽起,小“灰”人刘永山在距离地面35米的半空中一次次尝试。高悬的太阳倏而被云彩遮挡,这个奋力与风较量的身影成为云端的一抹灵动之所在。“操作完毕,请求退出强电场。”空中作业完毕后,刘永山顺利返程。地面作业人员分成两组,在赵鹏山和胡进孝的共同指挥下,通过绝缘绳不断调整方向、力度拉动滑车。

    “一二、一二”号子声再一次响彻山谷,一次次全力以赴、一次次同心协作,终于,扭绞在一起的线路恢复原状。经过近4个小时的连续作业,该危急缺陷成功处理完毕,所有人悬着的心稍稍落了地。此时,时间的指针已指向了中午1时30分。电流的“嗞嗞”声和作业完成后的欢笑声回荡在山间,成为了此刻最动听的旋律。

    稍事休整后,这群电网人再一次出发,他们还将赶往下一座“春山”, 续写守卫光明的歌谣!(王霞 苗雄廷)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