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甘肃 > 正文
2024 03-29 10:46:44 来源: 甘肃日报

培育新质生产力 “三农”发展有活力——甘肃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议观摩活动观察

2024-03-29 10:46:44     来源: 甘肃日报
字体:
分享到:

原标题:培育新质生产力 “三农”发展有活力

——甘肃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议观摩活动观察

农产品展示。

一批农机新产品集中亮相。本组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马国顺

3月20日,时值春分节气,全省春季农业生产现场推进会议在平凉市召开,参会代表深入灵台县、泾川县田间地头,共同谋划全省春耕备耕生产大局,集中观摩了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显示出甘肃省农业农村系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新技术·向现有耕地要效益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挖掘土地地力的更大潜力,对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灵台县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西屯镇店子村项目区,表土剥离、熟土还田、机耕深翻、增施农家肥等土地治理模式广泛应用。这项技术操作方便实用,即剥离20厘米深的上层土壤,采取与农家肥均质拌和,原地回填覆压在农作物的根系生长层上,使农作物生长层增厚增肥,不仅保护利用原有耕地的熟化土层,还能大幅减少生土层恢复地力的时间。

2024年,灵台县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5万亩,增施农家肥7400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1万亩,全部采取地力保护提升措施,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据测算,采取表土剥离、熟土还田的土地,亩增产100公斤、亩节本100元。

有了沃土肥田,作为农业生产“芯片”的种子,便有了良好的展示舞台。省市县三级农技部门连续三年打造灵台县什字镇郭家老庄冬小麦新品种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涵盖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集成综合性单产提升方案。

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李世成介绍:“在良种培育方面,甘肃省成功选育灵麦2号、灵选7号和兰天58号等一系列适合陇东旱塬地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具有较好的抗寒、抗旱性,基地冬小麦亩均产量达410公斤,较全省平均产量高100公斤。”

该基地推进冬小麦新品种“引、育、试、繁、推”一体化,建成冬小麦科技示范场4个,引育扩繁区域优势品种14个,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6个,推广手工面专用铜麦6号、高筋专用陇鉴117等特色优势小麦新品种。

不仅如此,该基地与省市产学研推单位、种子企业合作共建国家级种子核心试验田500亩,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年繁优质良种200万公斤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同时,集成推广“低茬收割+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机械深松耕+复种绿肥”“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16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实现了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新装备·向耕种模式要产能

针对全省的灌区、旱区、山地、塬台地等多种类型耕地,甘肃省农业科研人员着力对新型农业机械开展研发。

通过不懈努力,丘陵山区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农机一体化试点省份先后落地甘肃,促进了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机化率达到66.7%,尤其在丘陵山区农机化率方面,甘肃省农机研发、使用率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总体进入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并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农机装备演示现场,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孟养荣指着新研发成功的高性能电控精量播种机说:“别看这台机械体积小,但本事一点都不小。”这台机械相当于一台模块化平台,增加不同的机具不仅可以实现点种、覆膜一体化操作,还能通过配套的电子监控设备,实时监控播种量,防止漏种、漏播的情况,并在加载了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器具的情况下,能实现覆膜复合种植一体化操作。

近年来,甘肃省研发推广的新型农机近百种,涵盖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粮油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以及青贮饲料收获打捆机械等,酒泉铸陇、定西三牛等本土企业创新研发的农机具,不仅在甘肃省普及推广,还在全国山区、塬区、丘陵山地推广应用。

先进的农用机械普及应用,推动传统的耕作模式悄然发生变化。在灵台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新翻耕的土地散发出泥土芬芳。今年,灵台县在这里推广适宜机械化收割的“6+4”大豆玉米带状种植,集成推广膜下除草、配方施肥、药剂拌种、缩株保密等技术,调配社会化服务组织一体推进全程机械作业。

根据近两年的种植试验,灵台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益可观,实现玉米亩产670.2公斤、大豆亩产49公斤,亩均增收300元。还实现了大豆玉米每年替换倒茬,解决了连作障碍的问题。

新业态·向产业链条要成效

农业发展得好不好,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体现在产业发展、助农增收方面。

在泾川县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汭丰核心示范区,新建的73座寿光第七代下挖式日光温室里,鲜红的西红柿、嫩绿的黄瓜缀满枝条,满眼的绿意盎然中,焕发出蔬菜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该示范区在政策扶持下,运营人员大胆尝试创新运营机制。采取企地合作模式,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外接市场、内联农户的作用,与寿光伽楠农业科技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指导园区全面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增温补热和物联网综合控制系统,引进依琳番茄、白玉黄瓜等新特优品种20种,探索建立“技术托管、订单种植、线上销售”的产销机制,有效解决了群众种植缺技术、销售渠道窄、经济效益低等问题。

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致富。园区吸纳85名群众长期务工,人均年收入3万元;同时鼓励群众自主经营日光温室,每座2亩大的温室年净收入11万元;还有158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户均增收5468元。

园区建成后,不仅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委会将日光温室出租给企业经营,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99.8万元,除每年土地流转费和必要的管理费用之外,可实现净收入11.6万元。

蔬菜种植面临着销售问题,冷链运输会增加成本,如果不能把新鲜蔬菜及时销售出去,将造成损失。

就近配建蔬菜果品加工企业,破解了鲜菜产销矛盾。“两个小时,我们把果蔬从田间运送车间,通过深加工变为商品!”泾川县中小企业孵化园区的甘肃旭翔德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了全自动烘干脱水果蔬标准化生产线和冰鲜萃取生产线,年加工处理鲜菜4000余吨,加工处理干菜123万斤,产值达3075万元。

近年来,泾川县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预制菜加工,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11家,辐射带动全县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农业企业的工业贡献率占全县工业总值的58%,带动1000户以上乡镇群众种植黄花菜、青刀豆等各类蔬菜4.5万亩,可实现年销售额2200万元以上。

久负盛名的“平凉红牛”也成为泾川县发展特色产业、联农带农共同致富的重要抓手。泾川县鼎康肉牛育肥公司集肉牛育肥、种质研究、技术推广、示范带动为一体,吸纳了740户脱贫户和52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入股,并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的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入股资金1120万元,该公司采取固定分红模式,每万元每年可分红600元至855元,发挥了助农增收作用。

此次观摩活动,让与会代表学技术、学创新、学产业,结合实际、找准目标,补短板、强弱项,让来自全省各地的“三农”工作者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经验,促进各地各部门开足马力、大干快上,全力做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奋力开创甘肃省“三农”工作新局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