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炎廷(右二)和同学在兰州大学上课(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出生于1992年的谢炎廷因早产导致脑瘫,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小学到高中阶段的课程。2011年,谢炎廷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当年理科高考。由于双手萎缩无法书写,苦练答题卡涂卡技能的他在高考数学选择题部分取得满分。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看到了谢炎廷数学方面的天赋,同意他以旁听生的身份入学。在大学里,谢炎廷就靠着眼睛看、耳朵听,一路走过12个年头。2019年,谢炎廷被兰州大学授予“荣誉研究生”称号。在这里他摸索到生命的意义,在师友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挚爱的科研路。在谢炎廷眼中,数学是科学的科学。“即使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也得满足数学规律。”谈及数学时,他眼神明亮,语调变得高昂。
今年,这位手握3篇SCI论文的特殊旁听生即将“毕业”。5月24日,谢炎廷提交了篇幅达100页的“博士毕业论文”并顺利完成论文答辩。他用2页文字,把积攒了12年的感谢寄托在论文致谢中。“每个人都在帮助我,当我感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总会柳暗花明。”谈及未来,谢炎廷坚定如初:在科研路上继续走,摇晃,但向前。“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在某一天灵光乍现,解开困扰自己许久的‘结’,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人生的巧解。”
谢炎廷和同学在兰州大学的教室里上课(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谢炎廷在兰州大学理工楼的自习室里修改自己的“毕业论文”(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谢炎廷在兰州大学理工楼的自习室里修改自己的“毕业论文”致谢部分(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谢炎廷和同学在兰州大学的教室里上课(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谢炎廷(右)和同学在兰州大学上课(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谢炎廷(左)和同学一起参观兰州大学校史馆(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谢炎廷和同学们在兰州大学拍摄“毕业”合影(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谢炎廷和同学在兰州大学校园里准备拍“毕业照”留念(5月10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谢炎廷(左)和同学在校园里拍照留念(5月10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谢炎廷(左二)和同学在兰州大学校园里交流(5月10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在兰州大学,母亲刘小凤帮谢炎廷整理衣服(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谢炎廷和母亲刘小凤在兰州大学的食堂吃饭(5月12日摄)。从力排众议支持谢炎廷来兰州大学旁听,到筹款在兰州大学本部校区旁买房、为孩子创造只过一条马路的上学距离,再到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洗澡等无微不至的关怀,刘小凤几乎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在兰州大学,谢炎廷(右二)和同学在讨论学业情况(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在兰州大学,谢炎廷和母亲刘小凤(左)与一位关心谢炎廷近况的奶奶交谈(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在兰州大学,母亲刘小凤扶着谢炎廷(右)散步(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在兰州大学,谢炎廷和母亲刘小凤在学校散步(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5月24日,谢炎廷在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进行论文答辩。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5月24日,谢炎廷(左)在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进行论文答辩,母亲刘小凤(中)在一旁为他擦汗。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5月24日,完成论文答辩的谢炎廷和母亲一起向老师同学们鞠躬致谢。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在兰州大学,谢炎廷(右二)和同学们排练“毕业”合影姿势(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谢炎廷(中)和同学在兰州大学图书馆前拍“毕业照”留念(5月10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