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10日电 题:再造子午岭 林下生“金银”
新华社记者梁军、宋佳、崔翰超
芒种时节,甘肃省庆阳市黄土高原的山梁上,飘着一层白雾。车在子午岭外围绕行,仿佛在碧浪中穿梭。车窗外的雨淅淅沥沥,雨水晶莹剔透,凝成珠子,挂在青禾上。这里的山川气韵,朦胧又绰约。
子午岭是黄土高原中部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落叶阔叶天然次生林,如一叶“绿肺”,横跨陕西、甘肃两省。
早闻子午岭自然保护区里珍稀动植物丰富,遍地“藏着宝”。但记者走访后惊叹,随着“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实施,天然林已与人工林相连成片,老百姓在自然保护区外也能借林生“金”。
安文祥在林下观察蜜蜂。新华记者梁军 摄
黄牛悠悠,虫鸣唧唧。车辆蜿蜒而上,最先停靠在一处养蜂园。接待访客的人叫安文祥,这位不苟言笑的西北汉,谈起自己的“蜂蜜经”,甜笑如蜜。
养蜂园地处庆阳市宁县湘乐镇瓦窑村,郁郁葱葱的林木间,一个个蜂箱整齐摆放。“最近接了一笔订单,要往兰州送100斤蜜。”安文祥说。
安文祥家三代人养蜂。爷爷辈靠蜂蜜换粮食,到了父亲那一代,山上植被愈发减少,加上蜜蜂病害多,养蜂一度成为全家的“伤心事”。
“这些年持续绿化造林,原来光秃秃的山变绿了,树多花也多。”安文祥说,山上刺槐、苜蓿等植物种类不断增加,蜜源变得丰富,蜂蜜又有了销路。
自2017年牵头成立合作社至今,安文祥的蜂箱从50多箱逐步增加到500多箱。“天气正常的话一箱产二三十斤蜜,年收入可达五六十万元。”他说。
这座养蜂园在人工林区,放眼望去,满目皆是苍翠。随行的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造林绿化科科长赵亚平说,2013年起当地启动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七年时间完成人工造林730.85万亩。眼前的花香、草香、泥土香,都是这一人工造林工程带来的改变。
饲养员喂养林麝。新华记者梁军 摄
车行数公里,记者又见到一处傍山而建的林麝养殖基地。林麝产出的麝香,因为是名贵中药材,被视作“软黄金”。2018年,基地负责人王刚看中这里得天独厚的植被和环境,决定发展林麝养殖。
“林麝喜食叶子,这里植被茂盛,而且环境安静,非常适宜林麝生活。”王刚说,饲养员每顿要给林麝准备5种以上新鲜树叶,配以麸皮、黄豆、芝麻、白萝卜、胡萝卜、南瓜等组合饲料,“还要加一点营养补品,养得可金贵哩。”
听说林麝会“产金”,周边16个合作社近200户村民纷纷加入,借栽植桑苗、种植饲草、采摘桑叶来增收致富。
饲养员与一只年幼林麝。新华社记者梁军 摄
在合水县蒿咀铺乡陈家河村,村民吕元泰也“嗅”到了绿色商机。他发现林中的野猪会被家猪吸引,便通过自然放养家猪,使相互杂交形成新品种,发展生态特色养猪。
“特色黑猪瘦肉率高,肉质鲜嫩,很受市场欢迎。”吕元泰说,前几年慕名而来的客户多,他靠卖“过年猪”,年收入最高达七八十万元。今年上半年,他和成都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开始定期提供猪肉。
雨住天开,云缝里露出一抹阳光,晒在湿漉漉的屋瓦上。站在屋檐下,赵亚平抬了抬头,紧接着伸出五根手指说,算上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旅游等,当地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5亿元,真可谓“绿了青山,红了日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