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所到之处,疫情消散鲜花绽放”——记逆行抗疫的“Z世代”
2021-10-29 11:22:38 来源: 新华社
图集

    新华社兰州10月29日电(记者陈斌、冯亚松)上午10时,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内,沈阳女孩佟锦媚穿梭在“五舱合一”的气膜舱内,用对讲机不停地与工作人员沟通核酸检测进度和注意事项。1996年出生的她,已是一名参加过广州、南京、张家界、厦门、哈尔滨等城市抗疫“战斗”的“老兵”。在此次驰援兰州中,她是“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两名总舱长之一,负责白班实验室内外的各项工作。

    佟锦媚在“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样本处理区工作(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4日,“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在兰州正式投入使用,佟锦媚和同事们开启了与病毒“赛跑”的模式。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随着一批批样本送达实验室,整个检测团队高速运转。样本首先由试剂准备区接收,将试剂混匀后分装,送至样本处理区进行加样、提取和点样,最后转到扩增分析区进行扩增和结果分析。这个默契、高效的团队,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其中不少“95后”刚工作一年多,就已参加过多次一线抗疫“战斗”,是名副其实的抗疫“老兵”。

    1995年出生的昆明女孩普臣惠今年以来已经参加过瑞丽、广州、厦门等地的抗疫任务。得知兰州需要支援,她再次第一时间报了名。“我想在年轻的时候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况且这些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她说。

    10月24日,“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工作人员普臣惠(左)给同伴的防护服上画上卡通图案,加油鼓劲。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工作间隙,普臣惠会在同事们的防护服上画一些可爱的图案。“第一次画画是在端午节时,当时实验室的同事们忙了一天,都没吃到粽子。于是我就在每个人的防护服上都画了一个粽子。”她笑着说,“同事们下班时都舍不得扔掉防护服,纷纷拿手机拍照留念。”

    在普臣惠旁边,来自山东的边林正在进行样本制备。23岁的他曾奉命支援大连、北京、广州、南京等地疫情防控,已经是样本制备区的组长。他动作娴熟,沉着冷静。“记得第一次执行任务时我还比较紧张,和同事的配合也不够默契。但经过几次大的一线支援任务后,我快速成长了起来。”他说。

    临近中午,佟锦媚安排大家轮流出舱吃饭。年轻人们熟练地脱下防护服,摘下口罩和手套,露出尽管疲惫但斗志昂扬的笑容,换上便装向着外面走去。“任务重,大家吃饭都要一路小跑着去。”佟锦媚说,“同伴们虽然嘴上不说,但身心确实很累,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穿就是好几个小时,更不敢多喝水,一个班次下来脸上手上全是勒痕。”

    佟锦媚(左)在“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的通道处做进舱前的防护准备工作(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半个小时后,第一批吃饭的工作人员陆续返回,换下了其他同事。“根据安排我们可以休息一个小时,但大家都不想浪费时间。”普臣惠一边说着,一边快速换上新的防护服,再次投入工作中。

    “00后”韩应旭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之一,今年7月刚刚毕业的他,还稍显紧张。“这是我第二次执行支援任务,虽然和‘前辈’相比,经验不够丰富,但凭借自己的努力,我有足够的信心胜任工作。”

    “我的优势就是年轻,现在一天工作12个小时,让我工作16个小时都没问题。”他说,“我不觉得累,能亲身投入到抗疫一线,很光荣,我母校的老师也为我自豪。”

    当问及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心情时,这群年轻人并没有过多害怕病毒,反而很一致地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我不想因为操作不熟练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和检测任务,相信很多‘前辈’第一次也跟我一样。”韩应旭说。

    佟锦媚(右一)和同事在“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扩增分析区工作(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高强度的工作加上经常“转战”各地,不少人都有过带病工作的经历,但他们毫无例外都选择了坚持。边林回忆说,有次他的一个女同事因为疲劳过度在实验室内晕倒,但她在短暂休息后便马上重返岗位。“谁都不想给团队添麻烦,只要能忍受,大家都会选择坚持。”佟锦媚说。

    支撑这些“95后”坚持“战斗”的,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责任,还有来自家里人的默默支持。“虽然爸妈嘴上不说,但我知道他们很担心我,每次我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他们就会经常关注那个地方的新闻。”普臣惠说。

    10月24日,“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工作人员普臣惠在样本处理区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穿上防护服,他们便是抗疫“战士”,不问出处,不看年龄,有的只是对工作的认真和专注。但走出实验室,他们也是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有的喜欢运动,有的喜欢逛街。“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疫情结束后,有时间休息了,去自己曾经支援和守护过的城市认真走一走。”佟锦媚说。

    “记得一位同事说过,希望我们所到之处都会鲜花绽放,疫情消散。”普臣惠说,“逆行而上、坚守岗位,就是我们医护工作者应该做的。”这些年轻的“战士”们,逆行而来,响应号召,不问归期,但每当他们离开一座城市,曾经空无一人的街道便又开始恢复生机。(完)

责任编辑: 王生元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6112800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