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8月12日电 题:甘肃平川:“煤城”储碳促绿色蝶变
新华社记者程楠、赵伟宏
晌午日头当空,62岁的农民马占清放下铁锨,取下系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看着一行行小树苗伸向远方,他说这风景过去做梦也不敢想。
马占清家住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玉碗泉村。资源富集的“煤城”平川地处黄河上游,多年开采导致当地出现了大量采煤沉陷区。这两年,依托国家储备林等项目建设,当地探索“地下挖煤、地上储碳”的发展新路径,昔日的荒山和沉陷矿山逐渐开始了绿色蝶变。
长期以来,干旱、风沙加上降雨稀少,把生态脆弱的“标签”烙在黄土地上。玉碗泉村虽邻近黄河,但河水无法到达之处,仍是满眼荒芜,当地人“守着黄河干瞪眼”。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马占清说,过去,大风一起,就黄土漫天;走几里地,离不了荒山。
去年,刚开始建设国储林的时候,马占清和村民们心里犯嘀咕,“这些年,种地没啥好光景,还能种活树?”
马占清(右一)和村民在国储林工作。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然而,从今夏起,黄风天开始变少,山沟沟渐生新绿。走在新造的林子里,马占清还能闻到淡淡的草木香气。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通过提灌设施、蓄水池等工程建设,有关部门从低处引来了黄河水。从清晨到傍晚,马占清和村民们忙着修路、平整土地、埋设滴灌管道……
“今年开春,开始栽树,我们都高兴得很。”马占清说,村民卸车、栽种、浇水都很小心,生怕把小树苗磕着碰着。
环境向好也带来收入增加。参与当地国储林建设的农民月均能收入3000多元。“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也稳定。”马占清说。
眼见周边荒山渐渐发出新绿,平川采煤沉陷区的干部群众也开始了绿色实践。
宝积镇尖山村地广人稀。“过去因为采煤沉陷,种地收益不高,只能外出打工。”村民闫积从说,那时候出了家门,满眼荒山秃岭,没啥生气。
闫积从(右一)等妇女正在劳动。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而从去年开始,受益于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尖山村建起了滴灌设施,一度撂荒的农田开始迸发新绿。闫积从等妇女也开始在家门口的合作社“上班”,种植食葵、西瓜等作物。
“合作社流转了我家16亩地,年流转费每亩能收入150元。”闫积从说,在合作社务工不仅每天有130元收入,还能就近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比过去单纯种地收入高得多。
目前,尖山村的合作社已陆续流转了周边多个村的近万亩土地,种植了多种经济作物。“不仅提高了农民收益,也逐渐改善了周边区域的小环境。”尖山村党支部书记党生珍说。
图为尖山村的一片农田。新华社记者 程楠 摄
今年,平川区国储林项目已被列入2022年度甘肃省省列重大建设项目。平川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黄兴多介绍,平川区国储林总面积45万亩,今年计划实施10万亩,目前已完成造林约9.2万亩,成活率超95%。“未来4年,这45万亩造林完成后,每年可固碳约720万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