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渐深入,积极预防和治疗亚健康的人越来越多。《黄帝内经》记载:“人以水谷为本”,说明人赖水谷以生存。水谷入胃,经胃的腐熟、消磨,脾的运化、转输以布散精微于全身,五脏六腑皆得濡养。脾胃在人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脾胃健康直接影响到机体的健康。
脾胃的生理功能
中医说的“脾胃”是功能概念,超出了西医认为的脾和胃范畴,包括整个消化系统和部分循环系统的功能。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一纳一运,相互配合,维持人体饮食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发挥其滋补润泽的作用。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运送到心肺头目,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胃主通降,将受纳腐熟的食物下行于小肠,再传至大肠,将糟粕排出。脾升胃降保证消化吸收、排泄废物的过程正常进行。
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司,就会互相影响,清气不升必然会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会影响清气不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降,出现纳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状。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属阴喜燥恶湿,胃属阳喜润恶燥。所谓脾喜燥恶湿,是指脾不健运,会造成水湿停滞;水湿停滞反过来又能影响脾的运化作用。所谓胃喜润恶燥,是指胃的津液充足,受纳腐熟功能就正常,饮食水谷就能经过分解而有节制地润降于肠中。
此外,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胃不适出现的症状
脾胃失和除了会出现胃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不适,还会反应在诸多方面,只要留心,就能从身上找到蛛丝马迹。
面色暗淡、肌肉无力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滋润和营养,就会变得暗淡、无光泽。如果不能及时调理,面色就会逐渐发黄,人也会消瘦苍老。脾主肌肉,脾虚会导致肌肉力量下降,出现四肢松软无力、脂肪堆积的情况。
出血、贫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皮肤出血形成紫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同时可出现全身气虚症状,出血部位越多,气虚越重。
水肿 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会造成水湿内停,水溢肌肤,周身虚胖浮肿。
口唇干燥 脾胃的问题表现在口唇上,常嘴唇发白无血色、干燥起皮、出现裂口。
睡觉流口水 脾主涎,涎即口水。脾气有固摄作用,脾气充足,涎液才会传送正常,并且停留在口腔里,帮助人体进行吞咽和消化;如果脾气虚弱,固摄功能减弱,涎液就会不受约束,使人睡觉时不自觉地流口水。
失眠多梦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和会使人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容易惊醒、多梦等问题。脾阴不足,生化之源不足,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供养心脾,可致心脾阴血亏虚,而见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口苦、口臭 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脾胃湿热,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就容易引起胃胀气、反酸、嗳气等不适,浊气顺着食道上行到口腔,就会形成口苦、口臭。
排尿困难 肾主水,脾主运化,两者共同管理水液的代谢传输。脾气健运,清升浊降,就可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如果脾升降功能失调,则容易导致排尿不畅;若寒湿内盛,影响膀胱,则小便短少。
肾虚腰痛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相互为用。长期脾阴不足则肾阴虚衰,形成脾肾阴虚,可表现为腰膝软、头目眩晕、手足烦热、口干不饮等症状。
肿瘤 脾胃功能紊乱,气机失调,则气不能行血,致瘀血内停;水谷津液不能输布,则聚结为湿,凝聚成痰,久之成瘤。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脾胃虚弱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这与肿瘤发病有着很大关系。
调理脾胃益处多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机体的盛衰。因此在亚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中,保护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调理脾胃可扶助正气,既能抵御外邪,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免疫功能降低和紊乱,是引起衰老和易染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健脾胃可增强机体防御机能,有助于防病抗老。
补气健脾最常用人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扁豆、薏苡仁、莲子等。胃病多阴虚,滋阴养胃是治疗胃病的常用方法,可用石斛、玉竹、百合、麦冬、沙参、天花粉、芦根等。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与脾肾关系最密切。以后天弥补先天,就是通过补益脾胃为肾脏精气的充盛打下坚实的基础。脾虚日久,温脾乏效时应考虑温补肾阳,可选干姜、肉桂、枸杞子等。(许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