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攻坚,“啃”下“硬骨头” ——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通水回眸之一
在引洮供水二期工程的隧洞中,全长10.4公里的总干渠22号隧洞有4“最”:竖井最深、斜井最陡、涌水量最大、塌方最多,是整个工程建设中难度最大的“卡脖子”洞段。
2020年10月17日,历经5年的攻坚克难,这块位于通渭县华家岭的“硬骨头”终于被“啃”下,标志着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总干渠全线贯通。
2021年9月28日,伴随着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通水仪式的举行,清凌凌的洮河水穿过22号隧洞,流向陇中旱塬。望着眼前的一切,以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水利建设者们激动万分,不禁想起了这背后的酸甜苦辣……
放弃后的接续
谁都没想到,只有6544米的引洮供水二期总干渠22号隧洞出口段这么难打。
2015年年底,率先中标的一家公司开始进场施工。可他们打了一阵子斜井就发现,这个不足1公里的出口段,虽然属于硬度很高的花岗岩,但破碎严重、稳定性极差。爆破后,不易成形且易塌方。
此外,地下水渗水严重,每天最大涌水量高达3888立方米。若不及时抽排,水位一天就能达到齐腰深。
困难远比想象中要大。经过反复抉择,最终,他们选择放弃,转身离开。
建设者们明白,工程还得继续,要是这样搁置下去,总干渠全线贯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新一轮的招标开始后,山东水利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挑起了这副重担。
为确保隧洞贯通,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水建公司决定,将出口段分作4个工作面来打。分别是1个竖井,2个斜井,还有1个出口工作面。
要打这个竖井,就得从华家岭山顶往下打,总深达300米,这在水利工程中极为少见。因为竖井超过100米,就不能采用传统的水利施工方案,而是要创新手段,借用煤炭施工技艺。
“如果不打这个竖井,按照传统从头到尾式的爆破掘进方式,工期可能要拖延5到6年。”山东水利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李文瑞说。公司引入辽宁东煤集团有限公司的煤矿专业施工队伍,才打通了竖井。此外,出口段内的两处斜井,坡度达22度,也是水利工程中少见的大坡度斜井。
斜井之陡、竖井之深、涌水之大,可以说,22号隧洞出口段将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遇了个遍。但更棘手的,还在后面。
塌方下的行进
为了最大程度确保施工安全,建设者们采用了“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快封闭”的全断面掘进技术。可时大时小的塌方,出现了13次。
“最大的一次,处理了3个月。”李文瑞告诉记者,2019年4月22日,在3号斜井段,当施工队打到华家岭邵家沟大山沟道段时,没想到,遇到了断层。
大塌方出现了。大量的水和泥,瞬间涌了出来。刚挖成形的隧洞,就这样被毫不留情地“糊”住了40米。
“正常情况下,一天用两排炮,就能打通4米,10天时间就能穿越这40米。”李文瑞说。但被泥浆堵住后,前功尽弃,光是排水和清除淤泥,就花费了两个月时间。施工队有三个班,一个班7到8人,工人们就一直轮班坚守,艰难地向塌方处前进。
等到了塌方处,真正的考验才到来。施工队需要用水玻璃等可以快速凝结的材料,对塌方段进行化学灌浆,不让滑坡体流动。“平时是先打洞再进管,现在是先进管再打洞。”李文瑞介绍说,塌方段顶端使用的是特殊的管材——遇到泥浆可以穿进去的地质空心管。管子打好后,每清理50厘米,又采用一回全封闭的钢拱架,加强支护。
就这样,前前后后用了3个多月时间,终于打通了这40米。
同样,2019年6月15日,2A号竖井段出现塌方,所有施工人员也是日夜奋战,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疏通和加固。
坚守中的奉献
一次次的塌方,一次次的成功修护,一次次的艰难掘进。施工人员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了,洮河水流入陇中百姓家的日子近了。
2019年4月那次最大的塌方出现时,李文瑞始终坚守在现场。可大家都不知道,当时他的母亲生病正在住院。他匆匆赶回去看了两回,又紧接着返回项目地继续工作。
“出门在外干工程,对家人有太多的愧疚。但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付出,让家乡老百姓早日吃上洮河水,想想也值了。”李文瑞说。
2019年初,刚分配到这里的“90后”小伙彭加胜,就遇到了4月的那次大塌方。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他,白天和施工人员沟通解决方案,晚上编写材料,忙个不停。
彭加胜的家在武威市凉州区。那会儿,恰好是一岁的女儿过生日,在工地上忙碌的他,只能通过视频祝小宝贝生日快乐。“虽然有点小遗憾,但工程安全事关重大,既然选择了,就要全身心投入。”彭加胜说,他平时一个月才回一趟家,陪家人两三天后,就赶快折返。“有时能在家多休息几天,可心里还是不踏实,时不时总要瞅两眼手机,生怕工地上有啥事。”
项目部唯一的姑娘蒋银娟,也是名“90后”。爱说爱笑的她,是项目部的“开心果”。“待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出去一趟都不容易,怕是找对象都难。”同事常和她打趣。
可蒋银娟不在意,学习工程测量专业的她,热爱这份资料员的工作。尽管常常填报资料填得手麻,整理文件整到深夜,但她依然选择坚守。亲身体会过通渭、会宁等地吃水的不易,蒋银娟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在项目部,做质量检测的张永琛忙时没法回家,爱人就抱着孩子来看他;来自平凉市泾辰水利监理公司的王雨君,等这个项目完工后,又要奔赴下一个未知的城市……
他们是平凡的“水利人”,一心负责的“建设者”。同样,他们也是不平凡的“造福者”,始终追梦的“贡献者”。
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不懈创新,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终于“啃”下这最难啃的“硬骨头”,圆满收官。
洮河水,已奔涌而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宋振峰 侯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