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甘肃两处遗址入选
2021-12-02 09:42:29 来源: 兰州晚报
图集

    原标题: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甘肃两处遗址入选

  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半坡类型晚期M70出土器物组合

  历年来,“考古战队”的重大发现中鲜有甘肃的身影。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刷新了人们的认知,让甘肃在“考古战队”占有了一席之地。当天上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视频会议通报了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河北张家口邓槽沟梁遗址项目进展状况,并深度解读了考古成果的价值与意义。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是一处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开展了考古工作。

  考古调查初步判断南佐遗址面积约600万平方米,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遗址核心区由9座大型夯土台围合,面积约30万平方米,紧邻夯土台外侧发现2道环壕,核心区东、南、北三面约1000米处还发现外环壕遗迹,但目前尚不能确认为封闭的环壕。2021年考古调查初步了解1号夯土台残存面积约880平方米、残高2-3米。核心区北部发现大型建筑基址、联排房屋等重要遗迹,其中大型建筑F1包括前厅、后堂,仅室内面积已达630平方米,墙壁、地面均为多层白灰面;F2出土白色堆纹陶、白衣陶、白陶、黑陶、朱砂彩绘陶,大型彩陶罐、带塞盖喇叭口平底彩陶瓶以及大量水稻遗存,显示了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介绍,南佐遗址是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探索早期国家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处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至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开展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圪垯川遗址从仰韶文化早期延续至仰韶文化晚期,年代距今6100年至5600年。其中仰韶文化早期史家类型时期的大型环壕聚落保存较完好,面积约8万平方米,聚落外围发现三道环壕,中心区为一处广场,围绕广场呈向心状分布三组房屋,共计100余座,每组房屋由1座大房屋(约100平方米)和数量不等的中型房屋(约20-50平方米)、小型房屋(20平方米以下)组成。房屋间发现数座袋状窖穴,最大一座位于中心广场,容积约60立方米,底部保存近0.4至0.6米厚的炭化粟黍遗存。勘探发现环壕外东南部疑似有陶窑区,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区。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陶器以彩陶为主,包括尖底瓶、平底钵、葫芦瓶等,还发现一件玉权杖首。炭化植物遗存鉴定以粟黍为主,且以黍为多。动物骨骼遗存鉴定主要为家养动物猪、狗和野生动物鹿、狍等。

  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开展考古工作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陈国科一直坚守在一线。挖掘初期,考古队伍就设定了明确的学术目标,因此,他对该遗址的状况十分熟悉。他告诉记者:“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是陇西黄土高原继大地湾遗址之后又一重要考古发现,证实本区域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大型储粮窖穴及粟黍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早期人群农业种植、农作物加工储藏技术、人类生业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探讨中国北方地区粟黍作物驯化后粟黍农业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与会现场,我国考古专家一致认为,甘肃两大遗址的发现说明对陇东地区文明起源地位重视还不够,应该予以重新审视,并有望重新构建考古文化体系。(甘肃省文物局供图)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哈丽娜

责任编辑: 王小华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12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