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乘风破浪时 奋楫扬帆再远航——平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05-07 09:42:34 来源: 甘肃日报
图集

    原标题:正是乘风破浪时 奋楫扬帆再远航

    ——平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平凉工业园区。

  崆峒山景区。本版图片均由平凉市委宣传部提供

  巍巍崆峒山下,滔滔泾水河畔,山灵水秀的陇右名郡——平凉,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

  2021年,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3.97亿元,同比增长7.8%,比“十三五”平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4%、10.7%。

  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竞相发展的激烈态势,平凉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全力以赴打赢三大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党建引领 筑牢发展基石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平凉市委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政治把舵、组织夯基、创新增效、队伍保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为把党建责任落实好,平凉市委每年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示范,市委常委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建立并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五个一”责任清单制度,压紧压实了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

  围绕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平凉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促全面规范、以“四抓两整治”促全面提升。在农村,全面推行“四链”建设。在城市,推行“一核多元”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两新”组织中,分别推行“6+X”“双培双促”“双融入”和“三岗联创”模式,分类施策推进各领域党组织全面达标创先。

  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是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

  平凉树立注重实干实效的鲜明用人导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奋力担当平凉高质量发展新使命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畅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关干部交流渠道的通知》等制度文件,提拔任用在一线工作中敢担当善作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组织推进乡村振兴“五个一批”人才计划,面向社会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1216名,签约引进教育、卫生、农林等领域专业人才2406名……人才保障支撑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今年以来,平凉市全面推进红色领航产业链党建联盟建设,以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为抓手,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根本,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作用,把党的建设全面融入产业发展,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链发展互促共建、融合发展。

  转型升级 促高质量发展

  初夏的平凉,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在各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高质量发展的热潮处处涌动。

  五年来,平凉市全面落实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三新一高”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围绕建设陇东能源基地和国家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平凉市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积极推进“双千亿”煤电化冶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培育形成以煤电化产业为引领,智能光电、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战略新兴产业梯次跟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平凉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建成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国地联合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技术创新项目37项,研发新产品70项,取得省级新产品及科技成果9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未来五年,平凉市将围绕煤炭分质转化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设施蔬菜、中医中药、绿色建材、智能制造、文旅康养、生态环保9大重点产业部署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平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总链长,相关市级干部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逐产业链绘制图谱,制定责任、任务、政策三张清单,建立“财政+”产业链发展基金和重点项目库,扶持培育链主企业,推动上中下游一体发展,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快构建“一县一业”现代产业体系。

  为民利民 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五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积极措办民生实事、好事,交出了一份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交通发展进入了平凉史上重大项目最多、建设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境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对外快速通道基本打通,全市1472个建制村全部实现了“两通”目标;

  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布局,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五年来,平凉中心城区新增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1所、基础教育学校5所、公办幼儿园11所,改扩建基础教育学校3所,实施“全面改薄”等各类教育项目1541个,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真正实现“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针对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平凉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级诊疗,被国家列为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报试点市,全面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市、县区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改革后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下降至34.32%;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成果展示推介会、大型人才招聘会,使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了就业形势逆势上扬。全市城镇从业人员达到35.9万人,较2016年底增长38.6%;城镇新增就业16.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6年底的1.4倍;

  全面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连续五年提高保障标准。共纳入低保范围59653户16.3万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7109户7517人,开展临时救助69.7万人次。2020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03.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84.1%,是2016年的1.64倍。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1年10月,平凉召开了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城市更新行动启动大会,按下城市发展“快进键”,市委、市政府决定全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谋新篇开新局的总抓手,全面提升各项工作水平。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九大建设任务”和“十大行动”,聚焦问题精准发力,不断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平凉在行动”的工作热潮。

  生态优先 铺展美丽画卷

  五月的平凉水绿相映,清新疏朗,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平凉大地徐徐展开。

  美景的背后,是平凉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努力。

  平凉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果进一步巩固。

  2017年以来,平凉市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启动实施了城区增绿添景、面山生态屏障、林果产业发展、绿色廊道建设、美丽乡村绿化、生态文化建设“六大工程”,每年造林绿化50万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33.1%提高到如今的33.98%,“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一绿色愿景在平凉大地随处可见。

  2021年11月18日,50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在华亭开工。“我们把甲醇厂外排的低甲尾气进行提纯,生产出二氧化碳产品。”项目建设方华亭九星碳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小坤介绍,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利用低甲尾气57.6万吨,制取工业级液体二氧化碳50万吨,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近年来,平凉市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基本建成,36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所有乡镇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全覆盖,泾河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2021年9月,平凉市成立西北首个“碳服务营业厅”,完成全省首笔国际绿色碳交易,全市污染源普查和排污许可工作得到国家生态环境部表彰。

  平凉中心城区先后关停拆除分散燃煤供暖锅炉291台1546蒸吨,实现了供热覆盖范围内分散燃煤供暖锅炉“全清零”。持续开展工业、扬尘、机动车和生活面源污染治理。2020年,平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4天,比2015年增加39天,六项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结合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平凉市精心培育发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循环农业、数据信息等十大生态产业,搭建形成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产业体系,生态产业占比不断提升。

  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平凉市结合自身实际,聚焦“强工业、强县域”,以打造“九大重点产业链”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有力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责任编辑: 王小华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62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