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陇海铁路Ⅰ级防洪看守点的“安全哨兵”
2022-07-01 09:25:09 来源: 兰州日报
图集

    原标题:“发现最美铁路·公益慢火车”系列采访

    坚守在陇海铁路Ⅰ级防洪看守点的“安全哨兵”

    工作人员巡视铁路

    大山里,渭河旁,危石下,线路边,三间白色的活动板房隐藏在漫山青翠之中,这里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定西工务段汛期防洪最为核心关键的处所之一:陇海上行线K1435公里Ⅰ级防洪看守点。

    定西工务段管内的陇海铁路天兰段属于典型的山区铁路,近90%的铁路路基为湿陷性黄土路基,线路依山傍河、山多坡陡、沟壑纵横,地质情况复杂,汛期存在危岩落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

    今年55岁的赵世俊就是驻守在K1435公里Ⅰ级防洪点的一员,今年也是他坚守汛期防洪看守点的第9个年头了。每日车机联控、出务接车、盯控危石、巡查线路,确保列车安全通过。工作当中的赵世俊不怕吃苦,认真负责,一双“铁脚板”和一对“鹰眼”,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线路两侧的安全隐患,工友们都称他为“安全哨兵”。

    六月盛夏的清晨,新阳镇桥路养修工区的院子里葡萄枝蔓缠绕、翠竹成荫、鸟语花香,赵世俊和搭档何国栋参加完班前安全教育,便乘车前往K1435公里Ⅰ级防洪看守点,替换已值守24小时的工友胡吉祥和李燕峰。

    “红色信号旗3面、黄色信号旗1面、喇叭1只、磁铁式短路铜线2根、无线录音对讲机2台……经检查确认,防护信号备品和通讯工具等齐全有效!”赵世俊认真检查后向上一班交接人员签字确认。“1435看守点,货车75172次接近。”“75172次1435看守点正常。”11点47分,赵世俊接到司机GSM-R手机问路电话,联控放下手机后,他熟练地在防护记录簿上做好记录,便迅速起身整理了一下对比服,戴起安全帽,手持防护旗,提前走到看守房外的接车亭,迎接即将通过的列车。

    “呼呼……”列车疾驰而过,赵世俊面迎列车标准立岗接车,直到列车完全消失在前方隧道,才回到看守房将列车通过时间准确的登记在记录薄。每天,赵世俊要与经过这里的每一趟列车进行联控,狭小的房间内,报话机应答声、电话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紧张而且繁忙。赵世俊介绍说,“陇海线是铁路客货运运输干线,平均不到十分钟就会有一趟列车通过,一天就有近百余趟列车通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岗一分钟必须尽责60秒,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大意和松懈。”

    “过去巡查线路,只能依靠步行勘测完成,现在我们依靠及时预警、视频管控、现场排查整治等多种措施,以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有效确保汛期行车安全。例如全视角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500米范围内线路设备状况,发现险情,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处置,将列车拦停在危险区域之外。”赵世俊坐在视频操作台前详细地介绍道。

    除了车机联控、盯控视频外,对看守范围内的设备进行巡查也是看守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K1435公里I级防洪看守点西接渭河二号大桥,东临鸡儿架隧道,南依郭家阳山、北傍渭河,这里的山体直立近90度,岩层破碎风化剥落严重,山上的危石经常“蠢蠢欲动”。看守人员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18时都要对看守范围内线桥设备及山体状态进行徒步检查,如果遇到阴雨天,就要连续不间断地在雨中巡查。“虽然现在有了危岩落石报警装置、视频监控、无人机等防洪科技手段的辅助,但作为防洪看守人员,我们决不能有丝毫放松麻痹。”

    赵世俊和搭档沿着路肩走走停停,不时的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山体表层是否有裸露孤石,排查主被动防护网是否正常,低头检查线路上有无异物侵限……起身、弯腰、抬头眺望,短短630米的巡检范围,一个来回下来弯腰起身近百次。

    巡线过程中,对讲机里传来了司机的呼叫,询问线路是否正常,赵世俊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伸长了脖子,拿起望远镜仔细巡视了一遍山体和线路,确认安全后才向司机联控,“客车K132次,K1435看守点正常。”

    I级防洪看守点地处大山深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每次换班看守人员需要抬着50斤纯净水,背着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爬上10米高的台阶,穿过225.7米的桥梁,步行450米左右才能到达看守房。

    夜幕降临,远处的山渐渐变得模糊,大山深处的看守房显得十分孤寂。赵世俊打开灯,继续忙碌着值守工作。赵世俊说:“看守点的工作,既要耐得住寂寞还要吃得了苦,相比白天,晚上是最难熬的,山里虫多、蚊子毒,一到夜里更爱往亮的地方飞,在蚊虫叮咬中,我们仍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过往的列车安全护航。”

    今年汛期,定西工务段K1435公里Ⅰ级防洪看守点看守人员们以看守点为家,守护在铁路防洪防汛第一线,成为茫茫大山深处的“安全哨兵”。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怡璇 文/图

责任编辑: 王生元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6112879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