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老思飞将 古居“复活”韵味长
2022-06-11 16:43:47 来源: 新华社
图集

     新华社兰州6月11日电 题:故老思飞将 古居“复活”韵味长

     新华社记者王紫轩、文静、赵伟宏

     “不破坏原貌修旧如旧,古居才能韵味长留。”清丽古朴的“飞将军”李广故居一角,年过七旬的赵昌荣正指着檐下一条精美的雕花拱垫板娓娓道来。板上,新补的明黄色木块毫不违和地镶嵌在缺损处,与褪色原木融为一体。

     图为修缮后的“飞将军”李广故居垂花门。新华社记者 文静 摄

     赵昌荣来自甘肃省天水市,从小在古街巷里穿行游玩的他对家乡的垂花门、小木楼情有独钟,更对居住其中的李广、葛霁云等历史人物心怀崇敬。为了留住属于家乡的独特“品格”,他投身古建保护,一干就是30多年。

     甘肃省天水市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五城连珠”的格局里散落着众多古民居和古街巷。然而,在长达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中,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古民居渐渐变为墙倾顶陷、柱架糟朽的“危房”。

     为改善居住条件,一些屋主开始为老屋“整容”。看着一栋栋混凝土楼房拔地而起,赵昌荣心中百感交集。有一次,他路过上班必经的一幢古宅,发现垂花门上少了珍贵的垂莲柱。询问得知,因阻碍出行,屋主已将其砍毁。

     “天水古民居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厚,又有南方建筑的灵巧,尤以雕花见长。乱改乱建不仅破坏了其中的美感和价值,更让一脉相承的城市‘肌理’面目全非。”赵昌荣说。

     为系统保护古民居,天水市开启了一系列“摸底”普查。2003年,由赵昌荣等7人组成的秦州古民居调查组,对当地古民居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 “问诊”。他们了解到,林立的高楼间潜藏着一大批“隐姓埋名”、亟待正名的“陋室”,他们争分夺秒将一间间古民居的门牌、风格、布局构造等详细记录下来。

     “基于3次普查,我们确定了城区范围内的143处明、清古民居。此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逐步落实完善古民居建档、升级、挂牌工作,及时修缮50多处濒临倒塌的古民居。”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付建红说。

     图为天水古城西关片区夜景。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8年,天水市启动实施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用“腾笼换鸟”的方式征收民居,将棚户区改造与古居保护结合起来。在这次更为彻底的修缮中,退休的赵昌荣被返聘回来“复诊开方”,把好修缮方案和施工图的技术关。

     “本次修复遵循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力求恢复原状、最小干预。”赵昌荣微笑着介绍。说话间,几只喜鹊飞过东厢房新修的木门和洗尽铅华的棕色檐柱,落在院中新植的红豆杉下。

     “这也是古居保护的一部分。”赵昌荣说,他建议施工方栽种绿植,将民间收集来的古玩字画按年代、特点“对号入座”。“软装”一上,屋内各色家具布置如旧,屋外竹影摇曳、牡丹生香,四处皆见“活气”。

     “目前一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共修缮文物保护院落29处。除依托古民居打造文化展馆,我们还引进非遗文化作坊、特色餐饮等休闲业态。”天水古城游客服务部副部长陈苗说,去年6月开城以来,这里成了老少咸宜的“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赵昌荣吟诵着杜甫为李广所作的诗句走出小院,沿古巷向前走去。两旁,雕漆、竹编、泥人作坊与西餐馆、咖啡厅错杂排列,尽数掩映在古槐巨大的绿色华盖中。

     图为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的手工竹编馆。新华社记者 文静 摄

     昔日杜甫旅居天水,慨叹如何追忆“飞将军”李广。今日,风采焕发的古居内外,孩童们孜孜不倦地听大人讲述家乡轶事,从秦武公、诸葛亮,谈到李广、葛霁云。你一言,我一语,怎么也说不完。

     “在这里,城市的品格和文脉将继续流传。”赵昌荣说。(完)

责任编辑: 王小华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73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