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陇原“夕阳红”
2021-10-14 09:35:05 来源: 甘肃日报
图集

    原标题: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别样的陇原“夕阳红”

  甘肃省老年大学课程内容丰富,老年人乐在其中。

  李廷群老人为农民答疑解惑。

  天祝县岔口驿敬老院里,老年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本组图片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文洁

  10月12日,甘州区党寨镇雷寨村举行重阳节主题活动。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鲁挺(右五)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省已经基本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大学、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康养机构逐步健全。与此同时,老教授、老专家等“五老”群体发挥自身优势,在关心下一代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省老年人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进我省部分养老机构和老年大学,探访老人,了解和感受陇原那一抹别样的“夕阳红”。

  多形式养老,日子充实又幸福

  清晨,天刚蒙蒙亮,树林里传来悦耳动听的鸟叫声,在天祝县岔口驿敬老院,73岁的王金莲老人早早起床,收拾好内务,煮好奶茶,吃着食堂打来的早餐,和老伴贾明学开启了一天的惬意时光。

  吃过早饭,老两口一起去院子里散步、做操,活动筋骨。之后,贾明学去活动室和其他老人打乒乓球、台球,王金莲则和敬老院里的老姐妹们一起绣鞋垫、唱歌。有时候,她还会去地里除草种菜。下午,大家聚在一起打扑克、下棋,或在院子里晒太阳、聊聊天……人群中,不时传来老人们的笑声。

  王金莲是天祝县朵什镇村民,儿子去世后,家里生活困难。2006年王金莲带着两个刚上小学的孙子、孙女来到岔口驿敬老院生活,一住就是15年。其间,王金莲与同样在敬老院生活的贾明学老人,组成了新的家庭。王金莲的孙子、孙女也在敬老院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长大成人,如今都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住在敬老院,吃饭、穿衣、看病、住院都有人照顾;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均衡,饭菜软乎可口,花样还多。最重要的是看病方便了,有个头疼脑热的,不用出院门就能看病;大病有敬老院的车送到县里医院住院,住院期间有敬老院的职工专门照顾,还不花一分钱的住院费。”贾明学说,以前在家住的时候经常为吃饭、看病发愁,来到敬老院生活后,心情舒畅多了!

  王金莲告诉记者,敬老院里有洗衣房,护理员随时为老人们洗晾衣服,自己只需要收回来就行,吃饭、穿衣、看病等也不用自己花钱,院里还经常给大家发水果、牛奶、茶叶等食品和生活用品。

  “敬老院里作息规律,吃饭、午休和晚上休息的时间,都是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来确定,现在的日子过得特别安逸!”两位老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83岁的孙月英,居住在兰州市城关区盐场路街道穆柯寨社区,和女儿一家三口一起生活。

  10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孙奶奶家中,她正戴着老花镜读报。

  “孙奶奶是辖区的一名老党员,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老人积极投入学习,学过的部分都用书签标记出来……”盐场堡街道穆柯寨社区党委委员、社区工委委员杨祖林说。

  在孙奶奶看来,晚年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更应该注重精神生活。

  “吃完早饭就去楼下锻炼,回来就开始读书看报。只有坚持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午饭和晚饭由孩子们来做,不用我操心。下午我去看邻居街坊打牌,参加社区的活动……”孙月英说,现在每天的生活安排得特别充实。

  孙月英说:“今年3月份参加了体检,结果出来后,社区医护人员为我们提供疾病初步诊查、基本诊疗,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医护人员还上门测血糖、量血压,有了这样贴心的服务,老年人心里很踏实。”

  近年来,穆柯寨社区与盐场路草场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开展合作,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门巡诊等方式,创造便利可及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等护老服务。

  杨祖林告诉记者,社区安排专人定期对独居、空巢、失能、重残等特殊老年人家庭用水、用电和用气等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或入户排查,对老化或损坏的设施及时改造维修,排除安全隐患。

  “社区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邻居们也特别热心……”孙奶奶说,儿女孝顺,邻里和睦,社区给力,老年生活幸福着呢!

  学中有乐,生活更有范儿

  10月11日上午,兰州秋意渐凉,位于雁滩的甘肃省老年大学的教室里,音乐声、朗诵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舞蹈、钢琴、书法……老人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练习。

  2019年,学员范平第一次来到甘肃省老年大学。

  “那时候的老年大学,教室很小,但老人们的学习热情和现在一样高。”范平说,自己的第一节课是声乐课,上课时,狭小的教室里涌进了上百人,甚至教室外的过道里都坐满了人。即便如此,老人们仍然学得开心,唱得尽兴。

  为了改善省老年大学的办学条件,2020年3月,学校新址改造维修工程正式动工。

  “省老年大学原先靠租借场地办学,条件受限。新址改造维修后,办学面积比原先扩大了4.6倍。”省老年大学副校长李明告诉记者,学校新址总面积达17763平方米,分为活动、学习、培训三个功能区,各项教学和活动设施配置齐全,为组织开展学习活动,丰富老同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

  60岁的罗新潮有个“自弹自唱梦”,2019年,他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钢琴班。

  “那个时候教室里就一架钢琴,学员只能下课后练习,效率不高。”罗新潮说,现在的钢琴教室里,人手一架钢琴,学习和练习无缝衔接,大家的水平提高很快。罗新潮还饶有兴致地展示了他自弹自唱的练习视频。视频里,他指法娴熟,嗓音清脆,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悠扬动听。

  现在,罗新潮是家人和朋友眼中的“明星”,每逢节假日朋友聚会,大家都想让他“露一手”,老罗也乐在其中,几位爱好声乐的朋友还跟着他一起报名参加了省老年大学的声乐和钢琴班。

  “地里长了庄稼,就不会长杂草。”长年在农垦系统工作的罗新潮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老年大学的学习生活。他说,老年人想要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兴趣爱好必不可少,老年大学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了拓展兴趣爱好的机会,让老有所乐触手可及。

  “省老年大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紧密结合老年学员的特点,灵活多样地进行教学,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退休生活。”在省老年大学秋季开学典礼上,学员代表包守翠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大家都表示要以积极的心态和高昂的热情,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充分展现新时代老年人的“夕阳风采”。

  据省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介绍,学校迁入新址后,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每年可提供8000个学位。今年,通过实施5G智慧校园建设,老年大学全面打造智慧教室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远程教育,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推进老年教育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老年朋友参加学习活动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老有所为,毕生所学献陇原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孩子们有一位共同的“大朋友”,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鲁爷爷”。

  “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人物”、全省“最美五老”……78岁的鲁挺有很多头衔,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那声“鲁爷爷”。

  2006年起,鲁挺就组织带领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团,在临夏州东乡县河滩乡和临夏县黄泥湾镇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团“大手拉小手”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创建第二课堂,开展素质教育,进行结对帮扶。

  “甘肃是农业大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中之重。”退休后,鲁挺担任甘肃农业大学关工委老教授关爱团团长,他告诉记者,每个暑假关爱团都会组织老教授和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支教行动,把高校的文化理念和科技成果带到农村去,开阔孩子们的眼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既要“走出去”和孩子们交朋友,也要把他们“请进来”。鲁挺和关爱团的老教授们多方协调,积极联络组织农村中小学生走进高等院校开展研学活动,2019年7月,他和甘肃农业大学关工委协商,组织陇南市48名中小学生和临夏县黄泥湾镇振华小学48名师生前往甘肃农业大学开展研学活动,参观高校科研设施,同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种下了“大学梦”。

  关爱农村青少年的同时,鲁挺不忘发挥专长,多次组织带领关爱团成员前往榆中县养羊产业合作社和东乡县河滩镇祁杨村花椒科技示范基地,为农牧民提供科技咨询服务,讲解养羊专业知识和花椒种植及嫁接繁衍技术,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羊专家”和“花椒专家”。

  鲁挺的老友,现任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农业委员会主任的岳达昌也是一位“热心肠”。

  陇南是花椒的主要产地,记者在武都区一处花椒种植园看到,以往遍布尖刺的花椒树失去了往日的“锋芒”,密密麻麻的棘刺已不见踪影。当地农户告诉记者,这是近年来新培育出的无刺花椒,不仅质量好,而且易于采摘,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地处西北,品牌优势不明显,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热情。80岁高龄的岳达昌听到这个消息后,带领农委会老专家三赴陇南考察,实地采集土壤和花椒样本进行化验,出具了7个部分、250余个项目的化验报告,证明无刺花椒的椒麻素含量较高,品质优良,为花椒打开销路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岳达昌将报告中的专业名词按照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翻译,以“打分”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各种指数的优劣,让每个椒农都能听得懂。同时,他和农委会成员前往东乡等适合种植花椒的地区,组织当地留守妇女和老人学习花椒种植技术,帮助他们扩产增收。

  除了高校的退休教师,许多领域的老专家也在发挥着“余热”。今年80岁的李廷群是一名资深植保专家,退休以来,她一直活跃在近郊农民的田间地头、部队院所的培训讲堂和“12316”三农热线,把自己丰富的植保经验无私传授给大家。

  2000年退休后,李廷群每周两次参加省农业厅和省广电局举办的“12316”农业科技热线直播节目,解答全省各地农户生产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到省市多地及部队的农业基地开办大小讲座和培训班上百场次,培养农业技术人员上万人次,还编辑了大批农业科普资料和书籍。作为市农委“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视频诊断”的担纲专家,她还通过手机微信为农民诊断病虫害。

  多年来,李廷群以她的热情和一位老党员、老专家的责任心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农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2012年解决永登武胜驿上千亩娃娃菜白斑病,避免绝收;2013年挽救了皋兰什川上下泥湾村出现大面积死亡的30万株甜瓜苗,又准确预测了马铃薯大面积晚疫病;2016年救回了安西瓜农染上“蔓枯病”的3万多亩哈密瓜……

  “虽然退休了,还是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我很喜欢和他们打交道、做朋友,他们对我也特别好。”李廷群说,付出虽然辛苦但也有回报,村民们对她的喜爱与信任便是她最大的收获和动力。

  如今,为农民答疑解惑已成为李廷群的日常。平时咨询的电话和微信不断。“我一接电话为他们解答,就忘了还在做饭,常常把锅都给烧糊喽。”李廷群笑着说,农民大多时间都在田里忙,只有中午有空闲时间打电话咨询,所以她会耐心地解答和指导。

  近年来,广大老同志在全省各级老干部部门和关工组织的团结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赢得了广泛赞誉。(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刘成 李永萍)

责任编辑: 王小华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79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