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源头 水清岸绿产业兴
2022-06-15 09:53:53 来源: 甘肃日报
图集

    原标题:渭水源头 水清岸绿产业兴

    ——渭源县实施“生态立县”工作综述

  渭源县峡城乡大力发展金丝黄菊产业,有效助农增收。 本版图片由渭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夏日渭源绿意盎然。

  渭源县发展万寿菊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渭水源头,水清岸绿风景如画。

  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

  滔滔渭水自渭源县五竹镇渭河源村发源,流经县内3个乡镇,干流全长48公里。有秦祁河、锹峪河、莲峰河、蒲川河多条支流,支流全长215.3公里。

  定西渭源,境内有渭河、洮河两大水系。渭河水系流域面积1202.49平方公里,洮河水系流域面积851平方公里。全县主要河流15条,流域总面积2053.49平方公里。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渭水源头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抓好源头治理,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渭源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实施“生态立县”工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协奏曲”。

  从“独奏”到“合唱”

  心中有责凝聚力量

  夏日,翠绿叠嶂,花香四溢,涓涓流淌的渭河清澈明亮。

  “我们五竹镇是渭河的源头,巡河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作为渭源县的一名镇级河长,赵强每个月至少巡河一次。他掏出手机登录“甘肃河湖长制”客户端,定位、拍照、上传文字和图片……详细记录着河道巡查信息。

  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推动着渭河长治。“岸绿了、水清了,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看着这些年的变化,赵强感叹道。

  生态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渭源县坚持树立系统集成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渭源县健全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和5个专责组“指挥部+专班”的指挥体系,构建起从“规划图”到“施工图”的一揽子政策体系,为推动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了《渭源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文化旅游等5个专项规划,谋划储备生态保护和修复、污染防治、节水控水及重大水利工程、文化保护、高质量发展及产业推进和其他六大类重大项目306个,总投资517.9亿元。

  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载体,渭源县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河湖长制促河流长治。创新靠实“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河长+雪亮工程”等“河长+”机制,设置县乡村三级河湖长511名,县乡两级警长18名,县级检察长1名,确定巡河员和保洁员449名。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4.6万多人次,整治河湖“四乱”突出问题230多个,水环境水生态不断向好。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全面推行“林长制”,确定2名县级总林长、13名县级林长,32名乡镇总林长、217名镇级林长,217名村级林长、434名村级副林长,形成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长制长效机制。建立“天空地”立体智能管理体系,推行“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护林管护模式,选聘1312名护林员,建立20支防灭火队伍,“山有人管、林有人护”,68万亩的国家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

  ——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完成禁燃区燃煤小火炉综合整治145处,停产整顿“散乱污”砖瓦企业17家,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4%以上。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3项,建成14座乡镇垃圾低温磁化热解站,土壤环境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观念,在渭水源头深入人心,为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黄”及“绿”

  打好治理“组合拳”

  绿树成荫,青翠欲滴,阵阵清风扑面而来。夏日,渭源县北寨镇老君山上,1米多高的柠条开出了米黄色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当时这里荒山秃岭,一棵树也没有,如今山上绿油油的,树木茁壮成长,当时吃的苦值了。”党治坤感叹道。

  党治坤是渭源县林草中心的一名副高级工程师。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林业工作一线。20多年前,曾在北寨镇林站工作的党治坤和同事们一起在老君山栽下了一行行柠条。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到如今,渭源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依旧,力度只增不减。

  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满渭源”行动、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等相继实施,渭源县确立了“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奏响接续奋进的最强音。

  截至5月底,全县已完成造林绿化3.8万多亩,义务植树185万株,道路绿化284公里,花带景观建设325.74公里800亩……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共建同步提升,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双增目标。

  数据显示:目前,渭源县林地总面积达128.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308.02万亩的41.76%,森林覆盖率16%,森林面积49.28万亩,森林蓄积量176.3万立方米。

  绿色渭源的打造,离不开渭源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工作部署,为治理生态环境打好“组合拳”。

  加快推进“渭源水网”建设,扎实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实施24个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64%。

  组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大江大河主要支流治理和山洪沟道治理项目23个,累计治理河道113公里、修建堤防163公里,保障河湖长久安澜。2021年4月,渭源县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协同推进,渭源县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风貌、污水、庭院“五大革命”为抓手,开展以垃圾清运、柴草清理、乱建清除,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公园,提升村庄风貌、生活环境质量、村级管理水平为主的“三清三建三提升”行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从保护到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创建国家4A级景区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成功举办四届渭水文化旅游节、青海万人游渭源、“西部雪谷·红火渭源”冰雪旅游节等活动,“采薇首阳山、爽游渭河源——红火渭源欢迎您”旅游品牌熠熠生辉……

  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渭源文化旅游的发展。

  “今年前5个月,全县旅游业收入达到3.15亿元,同比增长14.5%。”渭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张吉林介绍,如今,当地实现了旅游从半年“红”到全年“火”的华丽蝶变,产业发展促群众增收的效益初步显现。

  渭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元古堆村鹿鸣呦呦,依托十余万亩的草场发展梅花鹿养殖,让林子生出了金子;

  “陇上香巴拉”黄香沟,林草丰茂、溪流潺潺,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渭源县五竹镇打造鹿鸣谷农业观光园,建起集山水园林、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健康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景区,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生态兴,产业旺。渭河、洮河滋润着黄土地,让特色农业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走进渭源县莲峰镇,团结村的塑料大棚里,万寿菊幼苗绿意融融;老庄村的日光温室玫瑰、满天星、洋牡丹竞相绽放;绽坡村的羊肚菌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撑起了当地乡村振兴的致富伞……

  渭源县准确把握“三新一高”内涵,按照创新驱动、龙头引领、链式发展的思路,构建“四群八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药、薯、畜、游”四大产业集群和八大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

  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布局促提升。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大力推广“551”产业发展模式,持续做大做强“6+X”特色产业体系,建成产业基地72个,马铃薯、中药材、蔬菜、草牧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步伐。

  奏响工业突破发展强音夯基础。全县工业企业236家,中医药企业7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家,GMP认证企业30家,GSP认证企业5家,全县中医药企业年中药材加工能力达7万多吨。

  依枕着母亲河,渭源县如今正把绿色希望装得满满,大步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责任编辑: 王小华

010070160010000000000000011110541128742156